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博物馆学大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行业资讯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时代印记的见证者 ——天水市博物馆藏石棺床发掘40年变迁回顾

发布日期:2022-07-06

四十载,沐风栉雨;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年,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是天水市博物馆发展史上一段光辉的岁月。1982年6月,天水发现了具有粟特文化特征的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这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石棺床发掘保护的四十年,天水市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在众多专业领域扎实推进,文博事业成绩斐然。

图片8.png

(天水市博物馆藏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

图片9.png

(随葬坐部乐伎俑)

时间回溯到1982年6月,天水市上水工程指挥部在今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建设上水工程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天水市博物馆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了清理,墓葬中出土了一具石质屏风式石棺床,以及部分随葬物品,包括坐部乐伎俑5件、鸡首瓶1件、烛台1件、金钗1件、石枕1件、铜镜1面等实物,此外,还有墓志1件。经过专家考证,认定是具有粟特文化特征的北朝至隋代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

活跃于丝路沿线的粟特人,在东西贸易、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天水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和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在中古时期是粟特人比较集中的经商和聚居区,史书曾记载“富庶者无如陇右”。而石棺床作为丝路商贸繁荣的见证者,它的发现证实了当时胡人在天水活动的频繁以及天水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印证着中原文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的文明互鉴交流。

这件已历经四十年风雨的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由床座、床板、素面石条和屏风等26块组成,它作为中原文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互鉴的见证,对研究我国北朝至隋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雕刻艺术、民族音乐、服饰特色、生活习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996年9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通过现场鉴定,定为“国宝级”文物,现已成为天水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片10.png

(2010年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的保护修复)

2008年由于受5·12大地震及余震的影响,石棺床在结构安全性、展陈效果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处理。天水市博物馆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原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制的《天水市博物馆隋唐屏风石棺床保护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完成了对彩绘屏风石棺床的保护修复。2017年12月2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隋唐屏风石棺床保护修复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一致认为保护修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研究与保护修复相结合,采用了无损检测及分析,病害评估科学准确,修复材料选用适宜,修复技术成熟恰当,修复后的文物恢复了原初风貌,经过6年的适应性试验观察,保护效果良好,予以通过验收。

为了弘扬工匠精神,让“文物活起来”,2021年1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了“2021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5月17日,初评结果发布公示,天水市博物馆隋唐屏风石棺床保护修复成功入围推介活动初评。10月24日,“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揭晓,“天水市博物馆隋唐屏风石棺床保护修复项目”入选“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下一步,我馆将启动石棺床数字化保护利用教育项目,力求运用新媒体手段、多角度、多维度,用考古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以物证史、以图讲史,让文物真正实现“活”起来的目的。

图片11.png

(2022年公祭伏羲大典)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的关心指导下,天水市博物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努力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使命,透过文物展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全馆上下各项工作都呈现出新的气象。2022年我馆坚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办实事开新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认真梳理核对,摸清文物家底;顺利推进文物修复工作;线上线下展览精彩纷呈;加强学术研究,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升级,社教研学活动丰富多彩;文创开发特色鲜明,富有创意;成功举办2022(壬寅)年公祭伏羲大典暨第31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各项工作均呈现出良好态势。

四十年的岁月,一段砥砺奋进的历史。石棺床作为丝路繁盛的亲历者,今天也成为天水市博物馆时代印记的见证者,“经历过初期的艰辛,见证了天博的发展,陶醉着当下的精彩。”石棺床的发现丰富了天水市博物馆的馆藏,一代代天博人薪火相传,精心守护下的国宝也在不断焕发生机。如今,天水市博物馆已发展成为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非遗传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天博人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新时代条件下,《甘肃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将天博列入国家博物馆卓越计划,天水市博物馆将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踔厉前行,努力将新馆项目建设成天水历史文化的新地标,并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讲好伏羲画卦故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推动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续写天水市博物馆崭新的篇章。

(天水市博物馆)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