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展览与活动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辉煌中轴”专题展

发布日期:2023-04-21

image.png

华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探索究测时空,掌握了以测日影、观天宇来确定时间节令和空间方位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形成以“中”为美为尊的观念, 并将之延伸至社会领域,发展出“以中为尊”“象天法地”的价值观、秩序观 :上天以“极星”为中心,大地以“土中”为中心,人间以“天子”为中心;“中”是看得见的秩序,“和”是价值追求,即“致中和”。这一切皆用“礼”来加以规范和实现,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在都城选择和规划建设上的“以中为尊”产生了“居中而治”——都城处国家之“中”,皇帝居都城之“中”。以“九重天子居”为轴,南北延伸,东西展拓,形成了具有“建中立极”的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与文化空间序列——都城“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参照古人所描绘的以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为核心内容的理想都城范式,进行规划、建设和完善,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创造与才能。

第一部分  壮美中轴

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是由一系列建筑、历史地标、历史街道、桥梁和遗址共同构成的空间综合体。它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并在20世纪实现了公共化(改为公众化)转变。历经七百余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其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气魄雄伟,南北贯通。

第二部分  文化中轴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在中国社会政治与思想观念影响下,中华文明都城规划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反映了传统社会的政治、哲学、审美、人居环境等观念,也折射出近现代中国转型与发展时期新的认识与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轴线展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image.png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牛河梁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image.png

正阳门正脊上银质压胜宝盒

明代(1368—1644)

采集于北京正阳门箭楼正脊 首都博物馆藏

image.png

光绪《大婚图》之《礼节图》中的“太和殿庆贺图”“颁诏图”

清·庆宽 绘故宫博物院藏

第三部分  永恒中轴

在中国从传统帝制向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中轴线建筑群成为具有厚重历史价值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这种转型过程的记录者。中轴线的价值及人们对其认知都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使中轴线适用于公共化(改为公众化)的改造与保护也始终不辍。

进入21世纪后,保护人类文明遗产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在此共识下,北京中轴线已成为中国和世界恒久的共同遗产。

结语

仰视天、俯画地,几千年间古人擘画的理想都城秩序体现在北京中轴线。

自金海陵王于1153年迁都燕京(称中都),北京已有870年的建都史。今天的北京中轴线从元大都中轴线的规划、营建开始,历代踵事增华,终成皇皇巨制,匠心藻思,是处可见。她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国家庆典的仪式性空间,与城市管理设施、商业街市等多元的功能空间串联起来,与老城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因而北京中轴线申遗就成了带动老城保护与复兴的“纲”——纲举而目张。

在新时代的今天,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与保护已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加入到中轴线保护的行列中,文物保护与文化惠民的双赢局面正在形成。

(首都博物馆)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