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展览与活动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采摭英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清绘画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

发布日期:2025-06-20

09-35-3900231055976594.jpg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道:“画,界也”,揭示了中国绘画以界定物象为本源的艺术特征。从艺术史发展来看,中国绘画不仅有连续的创作谱系,更有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南朝谢赫“六法”并重性灵写实;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绘画通史之滥觞;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完善山水画理论框架;元代成熟的文人画派标志着东方绘画自成一系,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及至当代,尽管今人生活逐渐远离山林氤氲、雅士意趣,但对传统中国绘画的研究依然在“借古开今”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中国传统绘画涵盖明代至今之诸家诸派,体系完备,学术价值突出,亦充分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多样面貌。“采摭英华”语出《文心雕龙》,采摭(音同执)为“选取,掇拾之意”。本次展览甄选馆藏中代表性绘画作品七十余件套,并依题材内容分设“质有趣灵”“应物象形”“满堂动色”三个单元,旨在呈现明代以来中国绘画的艺术风貌与文化意蕴,以当代视角激活典藏,启发观众思考并发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恒久价值与时代生命力。

09-35-400878-1478207677.jpg

第一单元  质有趣灵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借“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这一美学命题指出,山水既具物质形态,又蕴含精神意趣,这一双重特性使得山水成为圣贤悟道的媒介与画家抒情的载体。从艺术史发展来看,中国山水画发轫于晋,经五代至宋初确立其画坛主导地位,并持续作为主流画种直至清代初期。明代浙派画家以戴进为宗,远溯南宋马远、夏圭的笔墨传统;吴门画派融合了院体技法与文人的意境追求。清初“四王”则通过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上溯宋元经典,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复古风格。这些不同流派的艺术实践,共同构成了明清山水画发展的多元图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的明清山水画作,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画家对宋元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09-35-400147-355997490.jpg

第二单元  应物象形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应物象形”,强调通过忠实观察客观物象来准确塑造其形态特征,而历代人物画作品亦常被赋予“写照”“写真”“传神”等称谓。从艺术史发展来看,中国人物画的起源早于山水画,其早期形态多与礼仪祭祀、巫术活动密切相关,后发展出“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及至元明清时期,尽管山水、花鸟画种占据画坛主流,传统人物画在整体式微的背景下,其题材内容与技法语言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将人物画分为“波臣”与“江南”两大流派体系。此外,在两大主流体系之外,部分画家大胆吸收西洋绘画要素,形成了具有跨文化特质的第三种创作方向。

09-35-410447-1641043595.jpg

第三单元  满堂动色

所谓花鸟,非独禽鸟花卉之谓,实包含虫兽草石等诸般自然物象,乃至龙麟凤鸾等祥瑞神物。作为中国绘画三大种之一,花鸟画以题材亲切、意趣生动,最易为普通观众所欣赏。明人曾评林良、吕纪之作:“水禽陆禽各臻妙,挂出满堂皆动色”,足见花鸟佳作的艺术感染力。其后吴门画派水墨写意,青藤白阳随心所欲,老莲古拙奇特,各擅胜场。及至清代,花鸟画大放异彩,其势几欲凌驾山水之上。八大山人、石涛下笔形态恣肆;恽寿平领“常州画派”承袭徐熙、黄筌之遗韵;“扬州画派”以革新之姿脱颖而出;晚清“海上画派”崛起,熔书画于一炉,终成雅俗兼济之新风。

09-35-420721-714745087.jpg

明清绘画作为中国艺术传统的重要部分,历来经受着反复的审视与重估。今天,当代人愈加意识到,传统不应仅被看作过去的遗产,而应被视作文化创造的源泉。传统绘画之价值,不仅在笔墨技法,更在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在这个艳阳似火的榴月,奉出新展,于无声中感受岁月的余温。

09-35-410519-349710646.jpg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