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承办的“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开展。
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碧涌出席仪式并宣布开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出席仪式并讲话,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四省文物部门和山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山西主会场开展仪式。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位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边界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面积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山河永固”四地联展系统梳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伟大历程,展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取得抗战胜利的伟大壮举,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太行精神,不仅是对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真切回顾,更是对晋冀鲁豫军民浴血奋战的热情讴歌。
本次展览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是推动四省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发挥革命文物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在形式上首次突破地域界限,实现了四省同步联展和片区革命文物统筹利用。
展览共计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山河染血: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山河不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山河重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山河同辉: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山河铭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使命”。
第一部分 山河染血: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并主导建立起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军事战略方针,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军委。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太原失守后,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建立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二部分 山河不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由正太路南下,挺进太行山区。在中共地方组织、兄弟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浴血奋战、顽强斗争,成功开辟了晋冀豫(太行、太岳、晋豫边)、冀南、冀鲁豫等重要抗日根据地,将敌后游击战争从山区扩展到平原地带,奠定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雏形。从1937年冬至1940年底,晋冀鲁豫各个根据地相继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开展了交通斗争,打击了日寇的“囚笼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
第三部分 山河重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与敌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全面斗争。至1943年时逐渐扭转了敌后抗战的困难局面,根据地面积、人口和实力都得到恢复和壮大,为此后的全面反攻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 山河同辉: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渡过困难时期后,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1944年。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同甘共苦,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夺得最后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解放区军民继续进行战略反攻。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主动地向日伪军发起攻势作战,从局部反攻进入全面反攻,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晋冀鲁豫边区各根据地最终连成一片。
第五部分 山河铭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使命
在抗日战争中,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付出重大牺牲,使根据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根据地完成了作为支撑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要地的光荣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晋冀鲁豫根据地走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太行精神发源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全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省共计展出1000余件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根据地从创建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7月份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将陆续开展。此外,山西博物院在推出“山河永固”展的同时,同步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该展览呈现了近年来山西省在革命文物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两大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期间观众可免预约入场参观,亲身感受革命文物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强大精神力量。
(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