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博物馆学大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行业资讯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浙江“乡村(类)博物馆”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发布日期:2025-09-11

在农耕博物馆体验绍兴当地最本土的水乡粮仓;在荷湖乡土文化博物馆里见证20世纪农村生活的美丽图景;在传梭博物馆里感受“岁月如梭”的千年纺织技艺……浙江的乡村(类)博物馆,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以动人的乡愁故事,滋养百姓精神家园。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浙江省文物局“‘乡村(类)博物馆’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为盘活文化资源、服务基层群众,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2021年,国家文物局将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列为试点。同年,浙江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纳入《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的目标。2025年6月,全省已建成乡村(类)博物馆926家,实现市、县全覆盖,涵盖民俗风情、科普教育、非遗体验、特色产业等多个主题。

这些与群众“零距离”的乡村(类)博物馆,是如何传承乡村在地文化、展示地方文化内涵的?浙江探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创新实践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深入挖掘,活化本土文化

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的刘女士平日最喜欢的去处,就是离家不远的福全农耕博物馆。她在书吧休闲区域坐下,望着窗外的六个土圆仓,结合展馆内沙盘场景,安静地感受这座粮仓曾经丰收季的繁荣景象。

福全街道徐山村村干部曹小文介绍:“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量8000人次左右,不仅是本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柯桥周边地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70年代初,徐山村沃土良田成片,为福全粮食主产区。福全农耕博物馆通过对当地老旧粮仓改建,让房式仓和土圆仓的建筑结构呈现沧桑风貌,以历史的厚重感诠释“农耕是福”的深刻内涵。

放眼全省,各地的乡村(类)博物馆积极盘活资源,利用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旧址、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开办乡村(类)博物馆,有效将闲置空间进行活化利用,凸显乡村(类)博物馆的在地性特色。

泽雅传统造纸,孕育了独特的纸山文化现象。温州市瓯海区唐宅村的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通过视频、流程演示等形式,将泽雅传统造纸中腌刷、捣刷、捞纸、分纸、晒纸等17项古法造纸工艺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造纸作坊,观众能亲眼看见活态的泽雅古法造纸技艺,体验从纸浆生产到抄造纸张的全过程。一位唐宅村村民说,“看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受到重视,心里别提多暖了!”

浙江各地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乡村(类)博物馆,以藏品展陈留存“消逝的记忆”。不少地区还创新“实物展陈+场景还原+非遗展演”模式,构建可触摸、可体验的活态文化传承链。如湖州市长兴县以非遗“岕里婚庆”民俗为基础,打造520米沉浸式婚庆博物馆,观众既能观赏历代婚庆展品,还能体验从许亲到成亲的全套礼仪,让特色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座座扎根乡土的乡村(类)博物馆,与乡村血脉相连,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心动情牵、亲身体验,更让基层群众便捷地享受精神文化的雨露甘霖,润泽乡村美好生活。


科技赋能,文博资源下沉

走进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立春文化展示馆,序厅处运用全息风扇等技术,打造出一派光影沉漫、竹林阵阵的春天景象。再往里走,一幅《九华春景图》数字长卷,结合民间剪纸、余东农民画等元素,融入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等,将立春文化与春色美景相融,带来迎春祭春之风。

立春文化展示馆——九华立春祭数字化展厅

环顾整馆,还有地面互动、文字瀑布、光影庭院……通过多种科技手段,观众可沉浸式体验中国“二十四节气”和非遗“九华立春祭”。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副书记吴海根说,这里是目前衢州市科技体验感最强的文化展馆之一,“我们深挖立春文化内涵,将自然景观、文化资源、数字科技交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科技赋能现已成为乡村(类)博物馆建设标配,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认为,以数字技术辅助基层文化服务场景,能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精准供给与高效触达。如浙江乡村(类)博物馆正在开发的数字导览系统,将运用AI讲解、藏品定位分析等技术,将分散的乡村(类)博物馆串联成“文化走廊”,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博服务。

此外,优质文博资源也通过乡村(类)博物馆直达基层。浙江省建立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博物馆学会乡村(类)博物馆专委会、乡村(类)博物馆联盟等平台。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乡村(类)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对帮扶的32家乡村(类)博物馆共42名讲解员进行了专业培训指导;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日常展览和教育活动中多次融入乡村(类)博物馆展览展示,举办 “美美与共•国丝与乡村(类)博物馆”等多项活动,邀请乡村(类)博物馆馆长到馆开设竹编工艺等相关课程。

“美美与共•国丝与乡村(类)博物馆”特别活动

“我们成立由高校、省市博物馆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一步发挥国有博物馆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优质博物馆与乡村(类)博物馆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表示。通过讲解员队伍培育、展陈指导、联合办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式实行点对点结对帮扶,不断提升乡村(类)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引领乡风,赋能乡村振兴

在浙江的广袤乡村,星罗棋布的乡村(类)博物馆正成为激活乡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引擎。它们不仅守护着乡愁记忆,更实实在在地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

在宁波市奉化区,青云村史馆里陈列着本村优秀家风家训,引导村民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治理共识;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马仙故里馆更是创新地将非遗文化与基层治理结合,设立“非遗调解室”等便民阵地。乡村(类)博物馆,成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载体。

乡村(类)博物馆的蓬勃兴起,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在湖州市吴兴区,“太湖溇港”乡村(类)博物馆群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近500万元。通过积极打造文化IP与产业链,与周边景区、民宿、餐饮、文创等深度融合,乡村(类)博物馆群形成集乡土展陈、民俗活动、手工体验、特产展售于一体的多元业态。精心设计的“乡村(类)博物馆+非遗体验+生态游”等特色线路,也吸引大量游客。

据了解,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确保地方群众成为乡村(类)博物馆的直接受益者。在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的乡村(类)博物馆集群,2024年旅游收入增幅近60%。其中的传梭博物馆,陈列了各类纺梭22000多件(组),演示了纺织技艺十二道工序,并联动展示木雕、常山木龙榨、云南坡芽歌书等传统手工技艺,因其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成为热门研学基地,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拉动了周边民宿和农家乐增收。

更可喜的是,百丈镇的乡村(类)博物馆直接带动形成了13家共富工坊,解决村民就业329人,溪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实现了“文化驱动、产业富民”的良性循环。

传梭博物馆开展非遗纺织研学体验活动

浙江乡村(类)博物馆正以文化为纽带,编织出扎根乡土的文化空间,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精神共物质丰盈。未来,浙江将书写更多“博物馆+”的生动故事,让每一座乡村(类)博物馆成为点亮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灯塔。

(转载自 国家文物局)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