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 迈向可持续发展未来
——刘曙光理事长在“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上的开幕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我们相聚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苏州,共同迎来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的隆重开幕。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博物馆协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文博同仁、媒体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特别是为筹备本届大会的苏州市博物馆协会、苏州市博物馆以及中国博协有关专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年前,我们在广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开启了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建设的新征程。两年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努力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学”这一核心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博物馆学各领域的学术网络。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作为理论建设的主要阵地,先后围绕“博物馆新定义与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博物馆体制机制优化”等前沿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为推动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研学的呼和浩特倡议》,为规范研学旅行市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专业指引。博物馆数智化专业委员会与陈列艺术委员会共同发布的《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展示共识与倡议》,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标准规范建设贡献了智慧。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腾博基金”项目在推动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引擎作用。基金支持《中国博物馆》期刊实现提质升级,成功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显著提升了博物馆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丛书已经出版了3辑共39册,成为行业共享的重要知识财富。通过“腾博学者国际访学计划”,我们选派了7名优秀青年从业者赴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菲尔德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国际知名文博机构交流学习;“高校青年教师支持计划”,已经助力11名高校青年教师到博物馆访学;我们举办了三期青年策展人高级研修班,并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政策咨询三个方向,设立了20个科研课题,为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提供了学术支撑。三年来博协得到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善款总计3026.5万余元。让我们对腾讯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本次大会将推出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际博协《博物馆学辞典》中文版的发布。这是该辞典问世以来首个非国际博协工作语言的文本,是中国博物馆人对推动全球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贡献,不仅引来国际博物馆界的一致好评,也将为规范中国博物馆学的学术话语、深化专业教育提供基础工具和重要学术资源,有力带动中国博物馆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国际化建设。此外,我们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布《中国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指南》,《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第三辑也将正式推出,这些成果,为本届大会提供了可喜的学术支撑。
与上届大会相同,本次大会围绕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设计了四个平行论坛:
“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建构的国际比较”论坛,学者们将从全球视野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学科体系,清晰、准确地界定和阐释我们自身的实践与理论。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博物馆学的建设,明显落后于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在国际博物馆学的整个体系内,我们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与博物馆大国的地位相距甚远。为此,我们计划发布《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苏州宣言》,系统阐述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实现路径,特别强调要形成与中国道路相匹配、与中国经验相贯通、与中国价值相融合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核心要义所在。
“共生·共享·共建: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博物馆与社区”论坛,我们将聚焦博物馆如何通过深度社会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关乎博物馆安身立命的根本性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超越将社区视为服务对象的传统视角,将博物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促进社会连接、培育文化认同的“可持续性社会空间”,博物馆要从文化的保存者,转变为社区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共同成长的有机体;要从“展示为主”走向“系统治理”,将环保、包容、教育、研究、产业等因素纳入博物馆整体战略,构建“绿色运营—社会教育—文化治理”三位一体的博物馆治理新体系。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论坛是一个表现博物馆人勇气与担当的议题,因为它将紧扣当前中国博物馆的薄弱环节展开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理念、技术与制度的系统性革新,将静态的“文物库房”激活为动态的“文化资源库”?如何超越传统的保管员、“看门人”思维,建立以研究与利用为导向、适应数字技术进步的现代藏品管理体系,实现管理专业化、规范化与信息化?如何让藏品作为博物馆价值创造源头的作用更好发挥出来,真正释放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都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时代之问。
“自然科技博物馆建设发展”论坛,展示了中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建设的新成就。昨天下午,中国博协自然科技博物馆专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本届博协的第34个专委会,我们热情欢迎更多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成为中国博协大家庭的新成员和生力军。在科技深刻重塑世界的今天,自然科技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类博物馆一样,迫切需要探讨如何超越传统的展示与教育模式,从功能定位到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性创新,为塑造面向未来的公民科学素养、推动全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我们相信,专委会的组建以及论坛的举办,将对重塑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形态发挥重要作用。
上述四个论坛的议题,既关注国内实践,又着眼国际风云;既关注理论前沿,又紧扣实践需求,体现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把本届大会开成一个展示博物馆学科建设水平和守正创新能力的会议,开成一个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会议,将在多个层面为中国博物馆学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开启新的篇章。
各位代表,各位同仁,上届大会,我们聚焦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本次大会聚焦可持续发展。某种意义上,二者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高质量发展强调发展的品质和效益,注重发展的内涵提升;可持续发展则着眼于发展的持久性和延续性,关注发展的长远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了博物馆发展的完整维度。下个月将在迪拜开幕的国际博协大会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我们确实看到并感受着时代之变的变化万千形态,受其影响,博物馆视野与格局确实在变——从关注博物馆行业的运营质量,转向统筹考虑博物馆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注重当下发展成效,转向兼顾代际公平与长远影响。但是,博物馆以实物为基础的知识机构本质属性没有变,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根本使命没有变。我们应该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学科建设找到“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大致说来,有三个重要方面:
首先,要守理论之正,夯实博物馆学的学科根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博物馆学建设,要求我们坚持“以物为核心”的研究范式,这是博物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立身之本,也是博物馆不同于其他文化机构的根本所在。实物研究不仅关乎藏品的物质保存,更涉及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新阐释。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要强化对承载人类文明记忆的实物证据的系统性、关联性研究,特别是那些记录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珍贵物证。我们要保持博物馆学开放包容的学科本性和跨学科的特质,并以此整合历史学、考古学的历史性视角,艺术史的审美维度,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使它们在博物馆学的框架内有机融合。
其次,要创体系之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坚守博物馆核心研究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学术观照的边界。在现有的“物”与“人”的研究框架中,有机地融入“环境”的维度。这意味着,博物馆学要积极关注博物馆运营管理发展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方法论层面,我们要鼓励开展长期追踪研究,关注博物馆政策、展览、教育活动的长远社会影响;要支持开展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博物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差异;要推动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探索中总结提炼有效经验。此外,我们希望学界与业界的深度协同,推动博物馆学教育体系的创新改革。
最后,要探路径之实,强化学科建设的实践导向。理论创新必须扎根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实践。我们要深入总结中国博物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探索。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理论提炼和学术表达,这不仅能够丰富全球博物馆学的知识图谱,更能为国际博物馆界贡献中国智慧。
总之,面向未来,我们要完善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博物馆学教育体系;要加强理论研究,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博物馆学问题,推出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要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健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机制;要扩大国际交流,增强中国博物馆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既然提及了学科建设,就不能不提学风建设。我们倡导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不尚空谈,反对哗众取宠;我们主张强化问题意识,反对故弄玄虚,泛泛而谈;我们提倡独立思考,不搞人云亦云;我们鼓励吸收国际先进理论和方法,反对简单套用或将其教条化。当前,要警惕实际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倾向,要尊重博物馆的专业性和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守正不是故步自封,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只有在坚守学科根基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在把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实践路径,中国博物馆学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找准方位、明确方向,破浪前行。
各位同仁,朋友们!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桥梁,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激发全民文化创新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凝聚学术思想、探索实践路径,提供了强力指引。让我们以本次大会为新起点,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学,使之真正成为支撑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预祝大家在苏州度过一段美好时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