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期间,“自然科技博物馆建设发展”论坛同期举办,论坛由中国博物馆协会自然科技博物馆专委会承办,汇聚了国内外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馆长、科学家、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近百人参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自然科技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为论坛致辞。刘曙光理事长指出,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是塑造民族创新能力的摇篮,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版图。专委会的成立与分论坛的召开,正是要打破长期以来文博与科技场馆间的无形壁垒,促进“文”与“理”的深度融合,在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版图上,构建起“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均衡发展新格局。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强调,专委会将致力于打造一个凝聚行业力量、整合优势资源的战略性平台,旨在推动自然科技博物馆以更宏观、更融通的视野向公众呈现世界的丰富性与统一性,提升整体科普服务能力。

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教授

美国菲尔德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马特·马丘克博士

宋娴主持主旨发言
主旨报告环节,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教授以《审美与科普融合的自然科技博物馆》为题,提出“没缺陷”与“不常见”的审美理论,构建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策展哲学;美国菲尔德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马特·马丘克博士通过《以观众研究引领博物馆之变局》,系统展示了观众研究的完整框架与方法论。主旨报告环节由自然科技博物馆专委会秘书长、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宋娴主持。

主题论坛一“无界生长:跨界融合与场景重构”

主题论坛二“创造学习:教育创新与生态建设”

主题论坛三“深度链接:藏品活化与价值新生”

倪闽景馆长作主题论坛小结
三场圆桌对谈聚焦关键领域,“无界生长:跨界融合与场景重构”探讨博物馆与城市文旅、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创造学习:教育创新与生态建设”聚焦青少年教育创新与资源整合;“深度链接:藏品活化与价值新生”探讨藏品叙事化、数字化转译与价值创新。圆桌对谈分别由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曾小芸、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主持。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总结中指出,论坛体现了“打开边界、跨界融合、创造未来”三大核心趋势。
论文交流环节,10位学者分享创新实践。围绕“博物馆战略转型与服务创新”议题,河南省科技馆副馆长侯家选提出“科—文—旅”融合理念;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副馆长林晋分享社会力量办馆经验;复旦大学罗兰舟青年副研究员探讨博物馆在地叙事使命。围绕“教育实践与科普技术应用”,福建省科技馆副馆长赖晓华探讨科学教育内容框架构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徐鹏懿分享“馆-校-村”三级联动科普机制;深圳科技馆副馆长宋毅介绍“事业与市场双轮驱动”运营模式。围绕“展览创新与藏品管理”议题,天津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李勇展示自然科学与人文叙事融合实践;山东博物馆代雪晶副主任解析国际展览开发经验;南方科技大学赵雨阳介绍“教授联合策展”新模式;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刘晓宇提出藏品管理发展建议。
本次论坛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案例的深度结合,为自然科技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推动文理融合、跨界协同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贡献了重要智慧。
(宋娴 朱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