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至25日,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建构的国际比较”论坛在苏州举行。论坛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围绕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进行研讨。



《博物馆学辞典》对谈环节作为论坛的一项重要议程,与会代表围绕《博物馆学辞典》的译介与博物馆学话语体系构建展开了深度对话。《博物馆学辞典》主编弗朗索瓦·梅来思专门录制视频发言,系统梳理了博物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学术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审校专家代表艾静芳研究馆员围绕辞典的编撰初衷和翻译统筹安排等工作展开对谈。刘曙光理事长高度肯定了《博物馆学辞典》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强调其作为首部系统整合全球博物馆学多元概念的工具书,在构建跨文化博物馆理论对话中的桥梁作用。辞典译者和责任编辑重点围绕辞典翻译和出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了分享。对谈发言由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白杰主持。


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教授从文化遗产学视角,系统阐述了博物馆从“以物为本”向“物人并重”的文化中枢转型之路,强调应在文化遗产学框架下推进学科体系化整合,建构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知识体系;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庞雅妮分享了该馆遵循国际博物馆价值准则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将从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国际品牌、加强人才建设、引导社会力量等方面持续发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瑾基于博物馆评估体系,分析了当前国际传播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应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宗旨,通过数字赋能优化传播路径,重构国际传播新秩序。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博协第七届理事会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原系主任陆建松教授主持。



交流发言环节,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毛若寒系统分析了全球博物馆藏品管理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价值共创”的范式转型,提出“空间重整、技术赋能、公众可及”三大国际趋势及其对中国博物馆的启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刘婧雨以北美“本土真相”展览为例,深入剖析了国际博物馆策展从“关于他者”到“由主体主导”的伦理范式演进;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吉光从博物馆学名词审定工作出发,辨析了“以机构为基础”和“以现象为基础”两种研究路径,指出当前术语体系对博物馆社会关系维度的体现仍有不足;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于晖通过梳理日本博物馆学的学科演进,揭示博物馆学边界的动态调适特性;河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研究馆员刘卫华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博物馆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整体构想,强调应通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协同推进,建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博物馆学范式。交流发言环节由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主持。
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琴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分论坛不仅是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是实践行动的集结,预示着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将在自我界定、全球对话与价值重构中持续深化,为建构人类博物馆知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