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博物馆学大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协会资讯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畅行•畅知•畅心 无障碍指南对话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10-26

图片

10月2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苏州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指南》对话活动在苏州举办。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文化部门负责人杨碧幸,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出席活动并致辞。南京博物院院长王奇志,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苏州博物馆副馆长李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特聘教授、美国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原社教部主任帕特丽夏·罗德沃德,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无障碍项目专家丹尼尔·舒尔茨等国内外文博机构负责人与专家近百人参加会议。

图片

谢晓婷馆长欢迎大家与会,她分享了苏州博物馆在无障碍动线改造、多感官导览系统升级等方面的举措。她呼吁全国博物馆以《指南》为镜,将无障碍建设从“暖心举措”升级为“核心使命”,折射社会文明新高度。她呼吁全国博物馆以《指南》为镜,将无障碍建设从“暖心举措”升级为“核心使命”,折射社会文明新高度。

图片

杨碧幸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和近3亿老年人,博物馆必须成为文化普惠的践行者。她回顾了2024年与中国博协启动的“无障碍博物馆建设”项目,表示《指南》将推动包容性深度融入博物馆规划、运营全流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方案。

图片

刘曙光理事长指出,《指南》首次为全国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专业指引,这也标志着中国博物馆在无障碍实践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推动文化平等、包容与共享方面所做出的创新探索与积极贡献。他强调,《指南》的发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期待本次对话能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无障碍事业注入新动能。各博物馆要努力以普惠为目标,以融合为路径,共同书写博物馆平等、包容、共享的未来篇章。

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文化部门项目助理李雨涓主持活动。


主旨发言:共享国际经验,锚定中国路径

图片

图片

在活动的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总策展人吕世明、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无障碍项目专家丹尼尔·舒尔茨(Danielle Schulz)分别作主旨汇报。吕世明在视频发言中对《指南》予以高度评价,指出中国博协在行业无障碍建设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作为《指南》的外方专家,丹妮尔详细介绍了《指南》的愿景、各个部分的要点,高度赞扬了《指南》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博物馆的普适价值。

在随后的专题对谈中,9位来自国内外的博物馆领域专家,以“畅行无阻——物理设施无障碍”“畅知无碍——信息沟通无障碍”“畅心无忧——服务体验无障碍”为题与主持人展开深度对话,分享了不同维度的观点与案例。《指南》编写项目组成员中国丝绸博物馆杨寒淋、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张珂与北京联合大学赵祎君分别担任三场对话的主持。基于各自参与撰写《指南》相关章节的实践和研究出发,他们与对话嘉宾开展了深入交流,充分展现了青年文博人的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


畅行无阻——物理设施无障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特聘教授、美国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原社教部主任帕特丽夏·罗德沃德(Patricia Rodewald)结合国际经验,强调无障碍设施需从设计源头融入人性化考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分享了该院在无障碍流线优化与设施实效评估方面的探索,指出“建是基础,用是关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则介绍了该馆在无障碍观展环境营造方面的系统化实践,包括无障碍导航系统与多功能休息区的设置。


畅知无碍——信息沟通无障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京博物院院长王奇志提出“信息通达是现代博物馆的基本职责”,并分享了南博在语音导览、手语视频、触觉示意图等多感官导览方面的探索;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从传播角度出发,强调需推动展览语言从“专业叙事”向“公众叙事”转变;首都博物馆公众服务部副主任孙芮英则介绍了首博编写《无障碍服务手册》、建设无障碍网站和开展员工专项培训等方面的经验。


畅心无忧——服务体验无障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提出“服务无形、体验有温”,分享了天博通过建立无障碍服务预约机制和情感化服务流程提升观众体验的实践;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介绍了该馆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暖心观展”专项服务,包括个性化参观路线设计和应急响应机制;苏州博物馆副馆长李喆则从城市文化会客厅的定位出发,分享了苏博在社区融入与公众参与方面的创新举措。


青年力量全程参与,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图片

这份看似薄薄的《指南》,凝结着编写工作组特别是青年同志们大量的心血。为确保《指南》内容的科学性与行业权威性,中国博协副秘书长艾静芳研究馆员与交流合作部主任杨希彦牵头,招募会员单位中符合专业要求的优秀青年骨干,组建了一个高效务实的项目组。他们面对的是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的挑战,所以从接到任务起,进行了妥善统筹安排,从前期调研、框架设计、内容撰写,到反复磋商、修改完善,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

图片

除了来自文博系统和学术界的专业力量,社会力量的广泛关注与深度参与同样是无障碍博物馆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湖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会长汪涵近年来持续投身博物馆无障碍事业,带领团队为苏州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院等多家机构翻译并捐赠手语导览词。此次他受邀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平行论坛并做主旨发言,提出应平等的让所有残障人士平等享有文化资源、参与社会建设的权利,并从社会力量协同的角度,探讨了无障碍博物馆与社区共建共享的路径。

此次对话活动是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标志着中国博物馆无障碍建设从理念倡导迈向标准引领的新阶段。未来,中国博协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无障碍建设,让每一座博物馆都能成为所有人畅行无阻、畅知无碍、畅心无忧的文化家园。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