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25年学术沙龙在南京博物院隆重举行。此次大会聚焦博物馆数智化建设的实践与未来,旨在总结专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规划未来发展蓝图,并深入探讨数智化技术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实践与应用。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文博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商博物馆数智化发展大计,为推动博物馆数智化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开幕仪式:凝聚行业共识 擘画发展蓝图
24日上午9时,大会开幕仪式正式启动,由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博物院院长王奇志主持。中国博物馆协会刘曙光理事长通过视频形式发表开幕致辞,为大会召开送上祝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发表欢迎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开幕仪式后,会员代表大会在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秘书长、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张莅坤的主持下有序推进。大会依次审议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业委员会业务发展规划(2024-2028)》(修订版)。
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博物院院长王奇志向大会作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2024-2025年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与总结了专委会在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最后,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岳小莉推介了《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及案例研究年度报告》学术成果,分享了全国博物馆数智化实践的优秀经验与创新范式,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主旨报告:聚焦可持续发展中的数智化实践
紧随其后的主旨报告环节以“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中的数智化实践”为主题,由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主持。
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特聘专家顾问、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发表了题为《现代性问题之后的问题是什么——博物馆数智化建设走向刍议》的精彩演讲。他深刻指出:“博物馆在新时代可能成为超越知识,获得智慧,提升文明的新阵地;即追求‘可能性’,探讨世界可以有怎样的、更好的未来。”他进一步提出,在当前大变局下,博物馆应在高尚尽责的博物馆精神建设、汉语言学思想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融合坚实的学术体系建设以及支撑有力的技术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着力,并强调“博物馆数智化建设与博物馆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特聘专家顾问、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原副主任刘健以《以数据要素为驱动,革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为题,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他明确提出,“在数智化社会,数据要素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他认为,博物馆需要通过融合创新,善用数据的力量,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入数据化阶段,以革新博物馆的研究与传播模式,更好地履行博物馆作为知识生产、管理、传播机构的职能,同时提升博物馆的整体业务生态。“这是新时代博物馆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博物馆融入数字社会的一种必然。”
主旨报告环节最后,会议还重点推介了《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展览创新数字项目,展示了行业最新实践成果。
平行学术沙龙:多维实践分享 共探落地路径
24日下午,会议设立了三个平行学术沙龙,分别围绕“博物馆数智化管理与服务”、“博物馆数字展览展示”及“新博物馆与新技术”三大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研讨。
![]()
本场沙龙由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岳小莉主持,聚焦数智技术在博物馆内部管理与公众服务中的落地应用,多位嘉宾分享了宝贵的实操经验与系统思考。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小胜表示,敦煌研究院为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构建起“数字敦煌”这一大型石窟艺术及敦煌学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该项目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精准还原洞窟细节,借助VR打造沉浸式体验,引入区块链保障资源安全,建立了高精度数字档案。在传播模式上,“数字敦煌”向全球开放,打破地域限制,推出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形式,让敦煌文化传播更具活力。目前“数字敦煌”已辐射至全球几十个国家,成为国际交流重要桥梁。
河南博物院信息资料部主任王海峰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构建“一次采集、多级应用”顶层技术标准体系的创新实践。基于文物生命周期管理视角,将数据采集标准划分为原始级、复制级、研究级及浏览级四个层级,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参数、存储格式与应用接口,实现文物数据在多领域的复用与共享。该体系有效提升了数据复用率,降低了数字化成本,为博物馆数字资产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委会秘书长黄青松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广东地区十余年来在数字考古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重点介绍了“南海I号”沉船考古、西樵山石燕岩水下考古、潮州笔架山窑址及东江大遗址考古等项目的技术创新,以及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的未来规划,展现了数智技术推动文物考古工作创新升级的广阔前景。

本场沙龙由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秘书长、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张莅坤主持,围绕数字技术如何提升观展体验展开讨论。
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常委、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大数据组组长庄颖指出,近年来博物馆数字展示正从简单数字化转向内容深度挖掘。她强调单纯技术展示难以吸引观众,关键在于与藏品实物的有机结合。对比商业项目,博物馆数字展示的优势在于以真实藏品为基础,数字技术应作为藏品的延伸补充而非替代。她还就平衡数据开放与学术需求、兼顾展示效果与运营成本等实际问题分享了宝贵见解。
南京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张小帆详细介绍了《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案例。该展览以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明代中文版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为主IP,通过原创剧本、大空间交互等数字形式,打造国内首个博物馆原创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让观众在300多平方米的体验空间中,穿越400年时空,故事化、视觉化、沉浸式呈现“大明的世界”,有效推动了文物活化利用和文旅消费升级。
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委员、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在报告中,介绍了孔子博物馆以科技赋能数字化展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以阐释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博物馆,近年来积极开展文物数字化活态传承,通过丰富建设数据库资源不断向社会提供更精细化、大众化的服务,开创了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范式。

本场沙龙由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龚玉武主持,聚焦新技术应用与博物馆未来发展,探讨跨界融合的创新方式。
龚玉武主任系统分享了上海博物馆根据“大博物馆计划”进行的数智化变革实践。他强调,智慧博物馆建设并非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从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出发,以系统互联、数据共享为原则的系统性实践。他详细介绍了“数智上博”业务门户建设、智慧上博“3M”体系创新等方面的探索经验,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认为,智慧博物馆建设应重点考虑顶层设计的前瞻性、技术与业务的适配性以及跨部门协同的开放性。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容晶在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他系统介绍了智慧管理体系建设、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前瞻性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总结了博物馆以“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为核心的发展方案,展望了其在推动文博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示范意义。
浙江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数智化与博物馆发展专委会秘书长潘思文深入分享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云上浙博”智慧工程的实践成果。她重点阐释了这一统一数字底座如何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人、场、物”全面联动,有效支撑多馆区协同管理,并系统梳理了浙博从技术应用逐步演进至生态构建的数字化脉络。
三个平行学术沙龙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将整场会议的学术氛围推向高潮。在多维对话中,来自行业的演讲嘉宾们不仅呈现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更围绕数智化转型中的核心命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深度交流。嘉宾们一致认为,数智化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重塑博物馆工作流程、拓展公共服务边界、创新文化表达方式的核心驱动力。
大会总结:凝聚发展共识,共启数智新篇
本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沙龙的顺利召开,进一步规范了专委会的组织管理体系,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交流的高端平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数智化转型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专委会将持续推动数智技术与文博事业的深度融合,助力破解行业发展痛点,让数字成果真正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公众文化需求,为我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