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依托自身资源创办了“礼乐学堂”,认真分析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认知能力、生理特征等因素,积极研发适宜的博物馆课程,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服务于社会,获得广泛赞誉,今年被中国科协授予“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机构和家庭预约“礼乐学堂”课程。2015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求真科学营一行60人如约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学习中国古代科技。
此次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求真科学营的学员均来自北京大峪中学,他们是对科技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年级学生。针对科学营的课程计划,“礼乐学堂”量身定制了三个半小时的学习内容,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参观学习。学员们分成两组在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以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四件镇馆之宝为主线的基本陈列。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加上老师们精彩的讲解,让同学们感叹不已……
第二个环节是体验礼乐文化。参观结束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了解一个诸侯国国君钟鸣鼎食的礼乐场景, “礼乐学堂”工作人员带同学们到编钟演奏厅欣赏了编钟乐舞。同学们兴奋不已,纷纷表示:古乐器的天籁之音仿佛把他们带到了24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第三部分是“礼乐学堂”讲座。鉴于同学们对先秦科技有浓厚兴趣,社教老师温静为同学们做了题为《青铜器是如何炼成的》主题讲座,从古人找矿、采掘、冶炼到铸造青铜器等多方面为同学们诠释了古代先民铸鼎熔金的科学智慧。同学们认真听讲,不时与老师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温馨活跃。
半天的学习时光匆匆过去,中科院科学营带队老师王虎纹在课程结束时,对此次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课程作了总结,他认为博物馆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和探索古代科技的热情,这样的学习形式是中科院科普工作与博物馆教育积极融合的一次有效尝试,希望与湖北省博物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博物馆成为他们教学的第二课堂。
(湖北省博物馆 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