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6日,“邓小平故居数字化保护及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课题组对邓小平故居和陈列馆部分馆藏珍贵文物开展了三维原景数据信息采集和建档工作。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邓小平故里文物保护开始迈入“三维数字化”时代。
邓小平故居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邓小平青少年时代活动遗迹,1997年7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3年9月,邓小平故里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现整个纪念园区对外免费开放。如今的邓小平故里已成为人们追思小平足迹、缅怀小平同志丰功伟绩以及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年游客人数在200万人次以上。面对众多的游客参观,这就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开展文物数字化建档和信息化管理,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为突破传统手段对文物空间特性记载和表达的局限,在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邓小平故居数字化保护及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的支持下,由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广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组成课题组,开展文物的三维数字化保护与集成应用示范工作。
课题组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对邓小平故居(不可移动文物)及部分馆藏藏品(可移动文物)进行了精细化三维数据采集,进而建立文物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档案,构建管理信息数据库。此次,通过数字化保护及管理技术集成应用,建立起完善的文物调查、信息采集、数字化建档以及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为文物保护修缮、信息管理、科学研究、宣传展示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积累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对于有效提升文物保护的数字化与科技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