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时值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青岛市博物馆特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近现代历史文物组委员、中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阮家新,会同军事博物馆研究员马沈和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员陈翔等三位军事专家,对该馆《抗战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展》正在展出的展品,和遴选出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馆藏抗战文物进行鉴赏与定级。最终,市博馆藏和市民新捐赠的12件文物被分别定为国家一、二、三级文物。
市民捐赠不乏珍品
此次抗战记忆特展半数展品来自市民捐赠或捐展。专家对这些展品进行了一一鉴定。最终,共有6件捐赠品被定为三级以上文物。其中,我市收藏家协会理事、军战史专家李中凯先生捐赠的美国海军六师29团士兵青岛受降手刻水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该水壶上刻有关岛、瓜达尔卡纳尔、冲绳、志摩及中国等英文地名,是美国海军发给士兵的纪念水壶,记载着美日太平洋战争的几个重要节点。而在“CHINA”之上,还被士兵刻上了“TSINGTAO”字样,从而证明该水壶的拥有者曾经参加了青岛受降。而据史料,日本在中国受降,仅有天津和青岛两个军港是由美军主导参与的。这个水壶也成为了中美盟军共同受降的一个佐证。
市民贾建春先生捐赠的其父亲当年的一份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颁发的战斗模范奖状则被定位国家二级文物。专家表示,该奖状记载了中共领导的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段壮烈的抗战史,并由许世友司令员亲自颁布。该奖状本来甚至可以定为一级文物,可惜由于年深日久,原主人又用胶水、不干胶带糊着广告纸保存而导致了不可修复的字迹磨损、局部破坏而降为二级。另外市民徐曼丽捐赠的父亲战时明信片被定为三级,文物本身也是由于压膜而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专家建议市民的纸质类藏品千万不可擅自粘连、压制一些并不属于文物本身的附属物以造成文物不可逆的伤害。其他被定为三级的市民捐赠品还有海阳地雷战亲历者陈桂香的1944年剪报原件。而大连藏家吴宽提供的日兵手牒因为非常详细地记载所属部队侵华路线连同一组日本士兵发给亲友的书信同样定为三级。
馆藏石碑重获新识
此次鉴定,还有数件套青岛市博原馆藏的与抗战有关的藏品被定级。其中,三件存放在市博东门草地上的石碑被专家认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均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一件是侵华日本陆军中将板垣征四郎题写的“东亚建设之础”石碑,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1939年12月11日拆毁北洋政府设立的胶澳接收纪念碑,在原址举行改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奠基仪式。1940年1月10日,该塔落成。此碑便是出于此塔。而该塔在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后又自然难逃被改造、被砸毁的命运——民国青岛市政府对纪念塔进行改建,重新书写碑文,记录抗战功绩,石碑的正面是“山海重光”四个金色大字,左侧落款“李先良”,右侧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三日”。而该碑仍然未能逃脱被砸毁的命运,带有“重光”二字的残碑几经辗转最终安放在青岛市博物馆。此外,大汉奸郑孝胥于日本大正十二年歌颂乃木希典的题诗碑也因其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同时定为一级。
其他馆藏如胶东抗日根据地北海银行发行的钞票样票、1942年初版的《人民武装工作必读》、1944年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毕业证书等也以其资料的完整性和历史参考性而被定为三级文物。
耄耋专家高度评价
次鉴定的组长是已经83岁高龄的原中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阮家新老先生。阮老已是年逾八旬,仍耳聪目明,步履矫健,思维清晰,博闻强记。鉴定自上午9点开始直至下午6点方告结束,137件(套)馆藏及展品,每一件都被老先生反复甄别、仔细斟酌才给出鉴定结论和评级。阮老高度评价了青岛市博一改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的近代史展以图片代替实物说史的方式,而是大胆激发市民提供展品的热情,把抗战展办的有新意、有特色、有故事。阮老更是对青岛市民和民间收藏家的藏品大加赞赏,认为有很多实物非常珍贵,如市民此次提供并展出的国民革命军制式大刀、美国海军军官参加青岛受降仪式证书、日本军官签名册等均是难得一见的真品,有的甚至连走遍国内外各个抗战博物馆、纪念馆的阮老都是首次亲见。这些实物史料佐证了史实、填补了博物馆收藏的空白,甚至在学术研究界都是首次发现,值得相关学者后期继续深入发掘。专家们也建议市民收藏近代史物时,注意保藏环境的防潮防霉,尽量保持文物原貌并清晰记录文物承载的故事。而青岛市博物馆也会将此次捐赠三级以上珍贵文物的捐赠者英名镌刻至该馆入口处的捐赠功勋墙上,对“藏宝于国”的义举以示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