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的《珍贵古籍雕版特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十余家单位和个人收藏的雕版147块以及早期珍贵雕版印刷文献,展览分为雕版的发明与发展、古籍雕版、日用雕版、雕版技艺、雕版印刷活态演示五个部分,展品共计200余件,展示了雕版印刷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我国古代雕版印书,发端于唐,奠基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延袤于元明清,至民国而式微。雕版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弘扬了传统文化,但刷印这些典籍的版片迄今却万不一存,弥足珍贵。
西夏刻板。木板,凸版。版片大小不一,其中最大者高13.7厘米,宽23.3厘米,厚2厘米。版框高13.4厘米,宽22.5厘米。左右双边,半叶6行。存120片。
西夏文字脱源于汉字,在结构、用笔、布局等方面与汉字十分类似,可谓“论末则殊,考本则同”。虽借鉴方块形汉字,但西夏文笔画较多,形体比汉字更为复杂,笔画多在9—15画之间。其特点是斜笔较多,大量使用撇、捺,这使西夏文字的四角都很饱满,疏密均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观赏价值。保存于宏佛塔的西夏文雕版数量巨大,使早期雕版零星传世的局面得以改观,拓展了早期雕版印刷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印刷史、佛教传播史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珍贵古籍雕版的全面展示,许多古籍版片为各馆的传世珍稀其中包括宁夏博物馆的西夏文《释摩诃衍论》版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让观众感受早期雕版书籍的魅力。
(宁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