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六月,中华民族将迎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弘扬端午精神,继承传统文化,2015年6月11日,黑龙江省博物馆隆重举行羊年端午节系列活动。
●包粽子
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粽子正成为这个文明古国端午文化的重要元素符号。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楚国百姓为纪念投江自尽的爱国忠臣屈原而在每年的端午节向江中投粽祭拜而流传开来的。
为让传统佳节——端午节更加丰富多彩,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了第六届迎端午手工包粽子比赛,现场比赛气氛热烈而紧张,选手们纷纷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将包好的粽子呈献给大家。
●旱船秧歌
为彰显和弘扬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节日文化传统,黑龙江省博物馆在门前广场举行传统旱船秧歌表演。表演由来自普通社区的六十余名社区居民历时一个多月编排而成,表演场景幽默诙谐,又不乏鲜活性和亮点,成为节日前夕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话剧《屈原》
黑龙江省博物馆龙博剧社将在端午节期间不定期地复演话剧《屈原》,更加烘托出节日的气氛。
《屈原》根据史实资料排演而成,以活化手段展现传统节日的丰厚历史底蕴,加之融入典型中国文化的元素,配以专业的音效,更好地烘托了屈原的爱国形象。
●端午节展览
端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乙未六月 情系端午——羊年端午节特展”共分为“端午伊始”“端五食俗”“ 端阳习俗”三个单元共十六个展览组,通过馆藏清代团扇、白玉葫芦坠、钟进士宝相、挂钟馗像等珍贵馆藏文物,向观众介绍和叙述了端午节的由来、演变和发展历程,并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文化习俗和各项文化内容,让观众从平实氛围中感受节日、从生活点滴中发掘传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含义与韵味。
端午节以其独具魅力的精神力量、独特的民风习俗、丰厚的文化底蕴,启迪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薪火传承,成为遍及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普遍认同的民族节日。对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反映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凸显了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及追求。正是这种重视和传承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得以代代相传和不断发扬,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通过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寻本溯源,去追寻先贤的脚步,继承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构建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