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新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新疆博物馆举行。新疆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和新疆博物馆的相关领导、专家和学员出席了开班典礼,并参观考察了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造纸技术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要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代纸质文物最集中且保存相对完好的地区之一。这里出土的纸质文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纸质文物材质为有机质,经历一千多年的岁月已经非常脆弱,不易保存。对纸质文物实施科学系统的保护,目的在于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多年来,新疆地区在纸质文物的装裱、保护、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在纸质文物保护的硬件设备和检测分析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新疆博物馆积极寻求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在开展纸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培养人才队伍。
2014年,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落户南京博物院。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国家文物局根据新疆文物工作的特点,针对新疆地区纸质文物多,保护修复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确定了以纸质文物修复保护为内容的援疆培训项目,为新疆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
本次培训为期近一个月,南京博物院的十三位纸质文物保护专家将向来自全疆的十二名学员讲授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方案编写、病害分类、相关检测等内容,并指导学员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系统培训,不仅有利于国家文物局新疆纸质文物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为新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纸质文物保护工作者,有力地推动新疆地区纸质文物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疆博物馆 高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