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9点30分,厦门市青少年宫红领巾广场,“弘扬嘉庚文化·缔造美丽厦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拉开序幕。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文物局、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市教育局、少先队厦门市工作委员会、福建省青少年宫协会指导,福建博物院、泉州海交馆、陈嘉庚纪念馆、华侨博物院和厦门市青少年宫共同举办。福建博物院、泉州海交馆、陈嘉庚纪念馆、华侨博物院与厦门、漳州、泉州、莆田、龙岩、宁德及福鼎各地市青少年宫签订了“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联合行动书”。
陈嘉庚纪念馆建馆以来践行陈嘉庚先生“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理念,其推行的“博物大观 文化校园”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入选国家文物局课题“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项目。受国家文物局委托,陈嘉庚纪念馆在原有青少年教育基础上,开展课题调研工作。陈嘉庚纪念馆联合我省七个地市青少年宫共同签定博物馆与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合行动书,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让更多人参与到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策略中。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伟大事迹将以展览、图册、体验活动的形式走进我省各地市青少年宫,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感悟陈嘉庚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培养爱国情志,弘扬践行福建精神。
现场花絮:
1、一封感动中国的家书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启动仪式上,陈嘉庚纪念馆讲解员声情并茂演讲了南洋华侨机工白雪娇在回国抗战前夕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这封曾感动整个中国的家书将听众们的思绪拉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历史故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即打响,在中国大半领土和沿海沿江港口尽失的危急关头,1939年,陈嘉庚应国民政府请求,组织了三千两百多名华侨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即南侨机工。南侨机工忠于职守,前仆后继,战胜瘴疟关、雨水泥泞关、险路险情关和日机轰炸关四道“鬼门关”,拼死抢运大量军用物资,并运送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他们以一公里牺牲一条性命的代价保障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的畅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挥洒热血,奉献青春;为人类正义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2、标题:教育让博物馆“活”起来
副标题:国家文物局立项课题“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项目”
在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眼中,博物馆不仅仅是保存陈列文物的地方,更与青少年的教育息息相关。这一通过教育让博物馆“活”起来的思路,让青少年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课堂。在昨日的体验活动中,小朋友们完成了“美丽厦门 我的家”儿童绘画百米长卷,完成了一个个漂亮牢固的建筑纸模,而博物馆里的故事也通过志愿者生动的讲解传递到了他们幼小的心中。
近年来,在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和市教育局的支持下,陈嘉庚纪念馆践行陈嘉庚先生“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配合教学研究的机构”等教育理念,开展“博物大观·文化校园”校园展览,征文、车模航模科技比赛、摄影、彩泥、版画创作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发挥陈嘉庚纪念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教育效果。
据了解,为促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性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并形成机制,国家文物局于2014年1月下发通知,在全国博物馆评选10个试点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目的是通过挖掘、研究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项目,积极探索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并在全国推广。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陈嘉庚纪念馆以夯实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基础入选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在课题组负责人贺春旎副馆长的带领下,陈嘉庚纪念馆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需求调研工作,积极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外延,探索构建行之有效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策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青少年教育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