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上午十时,“红红火火中国梦——中国首届木版年画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文物学会与北京市文物局共同主办,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仿复制专业委员会与北京艺术博物馆承办。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随着唐代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宋金时期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被誉为现存最早的木版画。清道光年间,《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
年画经过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达到了鼎盛阶段,不仅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还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包括台湾的全国各地。
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题材无所不包。据统计,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有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世俗生活类、风景名胜类、实事新闻类、讽喻劝戒类、仕女娃娃类、花鸟虫鱼类、吉祥喜庆类等等。
现在,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机器胶印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辉,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
本次展览汇聚了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天津杨柳青年画;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古朴稚拙的河南朱仙镇年画;以细腻工整的苏州桃花埠年画;以艳丽、润泽的色彩形成独特美术风格的湖南滩头年画,在新春佳节中奉献给首都观众,丰富首都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北京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