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京、沪、湘、晋、渝、豫、陕、台、鄂等省市的著名学者1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叶家山墓地共发掘墓葬138座、马坑7座,出土西周早期铜、陶、玉、原始瓷等各类文物2000多件。西周早期最大古墓、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车马坑、西周早期铜锭等重大发现,将揭开诸多历史谜团,对探讨西周一统分封制度下的封国文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专家普遍认为,叶家山西周墓地共葬有3代“曾侯”,大约生活在周成王至周昭王时期。但目前只能确认“曾侯谏”、“曾侯犺”两位君主,种种迹象表明,这里还埋葬第三位曾侯。
作为研讨会的重点议题,叶家山曾侯墓地的族属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围绕姒姓曾国与姬姓曾国的问题,著名学者李伯谦、王巍等先生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学者们认为,叶家山曾国有可能商代即已受封,西周早期接受了周人封号;也有可能是周人分封了姬姓曾国,灭掉姒姓曾国后沿用了商代的封号。
关于叶家山墓葬的文化属性问题,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张懋镕先生从计量史学的角度,把叶家山墓葬出现的族徽与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墓、泾阳高家堡墓地做对比,认为叶家山墓地周文化特征明显,墓主不是殷人后代;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林素清认为,西周系贵族的墓群中,不仅有分器所得,也有属于墓主人新造的青铜器。商遗贵族在成周铸造的青铜器却被埋入周系贵族墓中,可以推测在此阶段,商遗贵族的某些权力并未受到周王朝保障。
叶家山M111出土的编钟,同样是研讨会关注的重点。刘彬徽先生对比了叶家山甬钟与湖南的商周甬钟,认为北方流行甬钟系南方流衍;孙华先生认为先秦周系编钟的形成,在数量组合上有两个不同传统,即商代以来的单数编“铙”和周代早期形成的双数编钟,其中4件一组的编钟是西周编钟形成的关键转折。
叶家山铜器的铸造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金正耀先生认为叶家山出土的铜甗,既有半环铸接式铜甗,也有钩端铸焊式铜甗,这是目前所知西周遗址中唯一出现两种结构工艺并存的遗址,为了解商末周初铜甗不同工艺类型间递嬗变化提供了确切证据。丹羽崇史先生指出,过去认为“加强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浇注时的效率,但叶家山出土的青铜器除彝以外,壶、盘等器物也能看到“加强筋”,据出土的青铜器研究资料及模拟试验的结果判断,“加强筋”的功能应是浇注时起排气作用。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专家以及国内科研院所的顶尖学者,大家的真知灼见,一定会极大地推进叶家山及长江地区青铜文明,乃至中国礼乐文明的研究。
(湖北省博物馆 杨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