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至30日,第四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本次大会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共同举办。大会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近50位代表参加。
本次研讨会重点围绕2013年度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与新发现展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2篇,内容涉及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建设、专题研究和遗址个案三个方面。大会遴选了12位代表作学术报告,具体内容包括:关于历史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动物考古研究范式的思考、伊犁马肩高推定方法及切齿磨损与年龄关系的研究、马驴骡骨骼形态对比研究、可应用在动物考古学中的三维扫描仪、楚人的动物世界之鹿角峥嵘、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早期羊毛开发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国黄牛起源的古DNA研究、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家马的DNA研究、青龙泉遗址随葬猪牲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永顺老司城遗址动物骨骼人工痕迹研究和广富林遗址动物考古学的初步研究。我所研究人员罗运兵在大会作了“楚人的动物世界之鹿角峥嵘”的主题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关注。
大会还讨论了成立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的筹备事宜。
动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出土动物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古代人类与动物的互动、人类行为和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交叉学科,它特别强调多学科手段的联合应用,代表着考古学今后深入发展的一个方向。最近十年来,动物考古学研究在我国已取得长足进步,专业队伍得以迅猛发展,相关研究也风生水起,硕果累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
湖北省古动物资源丰富,研究基础扎实,整体研究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湖北省博物馆、考古所一直有重视动物遗存收集和鉴定、研究的优良传统,动物考古工作开展较早,如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就组织开展了兽骨和鱼骨两方面的专题研究。最近20年,由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湖北省开展了大量的动物考古学的骨骼收集和鉴定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的相关鉴定和研究报告在全国名列前茅。湖北省博物馆所科技考古部研究人员一直在独立或合作开展动物考古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湖北省古动物标本库,并撰写了一系列有较大学术影响的鉴定报告和研究论著,其中的《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获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佳文博图书”。
(湖北省博物馆 罗运兵、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