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2时,一场充分展现良渚文化古玉之美的讲座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报告厅准时举行。本次讲座是浙江省博物馆“武林文博讲坛”之“中华文明起源”系列讲座的第五讲。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方向明研究员为到场的听众带来了题为“良渚文化的玉器”的专题讲座。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300年,她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文明的曙光”。
在良渚文化众多的出土物中,玉器最为引人瞩目,是良渚文化的主要内涵。玉器的自然属性和琢玉工艺的社会属性,是良渚文化时期聚落规模和等级的标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反映,也是良渚文化时期精神领域的主要体现。良渚玉器在考古学研究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是中华玉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也为上古美术史研究等多学科领域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方老师从良渚文化的种类、材质、工艺、典型纹样及出土情况这几个方面着手,既系统介绍了良渚文化中玉器的基本面貌,又对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方老师在讲座中还特别应讲座开始前部分听众提出的要求,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和加工工艺做了特别细致的讲解,这样有的放矢的介绍赢得了在场听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考工记》曾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则,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今天,由方老师带来的整场讲座由大入小、由小见大、层次分明,丰富的配图加之娓娓道来的讲述让人沉浸其中,时刻让人感叹古人的绝顶聪明与才智,体会到了《考工记》中的记载所言非虚,良渚文化的玉器真正是“材美工巧”。借着讲座,我们看到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作品,也许它们各自的功用不同,形制也有差异,但皆以灿烂的光芒点缀起辉煌的良渚文化。那坚密细润的材料,别具一格的造型,精湛卓越的技巧,怎能不令人迷恋赞叹,拍手叫绝?它们中有的浑厚庄严,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虽说质材无华,制作欠精颇带刀斧痕,却也显示出了大巧若拙的气质。
讲座吸引了周围社区的居民、闻讯赶来的游客、馆内专业部门工作人员等近百人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最后,讲座在听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文/吴琳琳 图/乐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