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组织实施的 “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招引项目”在象山韭山列岛启动。该项目得到了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署“野生动物无国界—极危动物保护基金”(Wildlife Without Borders - Critically Endangered Animals Conservation Fund)和日本地球和环境基金、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的支持。
韭山列岛曾经是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地,然而由于人为捡蛋等因素,2008年之后,该珍稀鸟类从保护区消失。为了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的价值,促进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的监测、保护和恢复,2012年3月在象山举行的“中华凤头燕鸥招引和恢复研讨会”上,中美两国专家和保护区三方制定了开展该合作项目的计划。
随着在美国定制的大凤头燕鸥和中华凤头燕鸥假鸟模型、鸟类声音回复设备的到位,5月7日-10日,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水华、范忠勇、陆祎玮和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海鸟专家Donald E. Lyons和Stefanie Collar,以及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起对燕鸥招引现场行了布置。在目标岛屿总共布设了300多只假鸟模型,安装了由2套太阳能板供电的扩音系统,该声音系统能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燕鸥的鸣叫声,为中华凤头燕鸥及大凤头燕鸥繁殖群的招引做好了准备。
该项目的前期工作还包括3月初在象山举办的“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与监测培训会议”、4月下旬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还前往目标岛屿开展灭鼠工作、以及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栖息地进行的适度改造。
5月中旬至7月底是燕鸥繁殖的季节,美方监测人员Stefanie Collar以及保护区的2名工作人员将在目标岛屿临近的荒岛上安营扎寨,开展2个多月不间断的监测,全程记录招引过程。
附: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别,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极为稀少,据估计目前全球总数量不超过50只,因其踪迹神秘被誉为“神话之鸟”,1861年在印尼东部被首次发现并命名,1937年在我国山东青岛沐官岛为最后一笔记录,2000年在我国台湾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2004年由陈水华博士带领的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团队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发现了20只成体。2008年至2012年中华凤头燕鸥在浙江五峙山列岛连续几年繁殖成功。台湾马祖列岛、象山韭山列岛和舟山五峙山列岛是中华凤头燕鸥目前在全球已知仅有的三个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