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武林文博讲坛”《水下考古在中国》讲座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报告厅举行。
本次讲座是《大元帆影——韩国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华暨康津高丽青瓷特展》的尾声,也是下半年引进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的前奏。
水下考古作为边缘学科,日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本次讲座,旨在通过水下考古常识的普及,唤起社会共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意识。
讲座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结华先生主讲。王结华先生作为浙江省水下考古事业的领头人,一直从事水下考古的管理和研究工作,讲座结合他的管理经验和工作经历,从水下考古在中国的兴起、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技术装备与工作方法、历年水下考古重要发现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水下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重要收获。讲座专业性很强,通过穿插水下考古探查、发掘的珍贵照片解读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迷人的水下世界。
水下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是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人类水下文化遗产开展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
水下考古在中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的足迹已遍布祖国各地,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各个海域分别开展了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讲座中介绍的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宋代沉船遗址、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宋代沉船遗址、西沙“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遗址、广东阳江“南海Ⅰ号”南宋沉船遗址、浙江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等代表了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洋国土。历史上中国的海外贸易发达,联接中国与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沉船数量众多,水下文化遗产不计其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那些深埋在海底世界的宝藏将陆续被发现与发掘。
来自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近百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雅昌艺术网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程记录拍摄。
(浙江省博物馆 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