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专题资料库
抗战史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平台
全新的页面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馆长寄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历史的巨大转折,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中国抗日战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纪念抗日战争,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中国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纪念馆,广泛开展抗战史宣传和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馆历来高度重视互联网在传播抗战史知识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于今年建馆25周年之际,对馆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力图打造最为专业的抗战史专题资料库和和最权威的抗战史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我们希望,抗战馆网站能够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有益的滋养,这是我们努力的价值所在。我们也诚挚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支持我馆网站建设,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将我馆网站办得更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站是一个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和平教育的平台,是向海内外传播抗日战争历史真相的权威阵地,是我馆与社会各界进行高效快捷双向沟通的重要载体。我们期待您的参与和支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 沈强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渠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历来十分重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网站,2007年又对网站进行了一次改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抗战馆网站工作经验的积累,为了更好地通过网络向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抗战馆于今年建馆25周年之际对网站实施了全新改版,新版网站(www.1937china.com)于6月20日上线运行。新版抗战馆网站立足于抗战馆作为中国全面反映抗战历史的大型综合性纪念馆的性质,依托抗战馆建馆25年来不断积蓄的丰富抗战史资源和抗战史研究及宣传教育工作成果,着眼于打造最全面最权威的抗日战争史专题资料库和最丰富最专业的抗战史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抗日战争因其时代性,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种类非常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同时,经过多年的研究,抗战史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对抗日战争史的基本进程、抗日战争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许多重要认识和基本结论。通过专题网站,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将抗日战争史的这些重要历史资料、重要研究成果集中、系统地展示给社会大众,对于传播抗日战争历史,方便人们充分了解、正确认识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实体机构——无论是研究机构、图书馆还是纪念馆——在信息时代工作手段的重要方面。就抗日战争史而言,虽然互联网上不乏抗战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但迄今为止仍然很分散,不易查询,难以有效发挥传史育人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基于本身的工作性质,在抗战史领域具有其它机构难以替代的资源优势,抗战馆也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资源做系统整理的工作,并通过官方网站向全社会公布。抗战馆此次推出的新版网站,将这一工作列为重点目标之一,专门设置了抗战历史频道,并科学设置架构,从抗战历史照片、抗战文献史料、近代以来日本侵华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战斗等方面,力图全面完整地展现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反映抗日战争的重大节点问题。同时,抗战馆依托建馆25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开辟了抗战人物、抗战诗词、抗战名言警句、抗战电影、抗战歌曲等专题专栏,从多个侧面不同角度表现抗日战争历史。在对待抗战历史资料上,我们坚持以开放共享的态度对待历史,力争将我们掌握的全部抗战史资料发布到网站。当然,由于抗战史资料十分丰富,体量庞大,全部内容难以一次上全,为此我们制定了分步录入的计划。如抗战历史照片,首批发布了六百多张,而我馆现有抗战历史图片则达数万张,了解到的抗战图片存世量更达数十万张。今后我们还将逐步充实各栏目内容。即便如此,首批发布的六百多张抗战图片,在互联网上数量也已经相当可观。抗战馆作为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专题纪念馆,随着新版网站的上线和资料的不断增加,抗战馆网站将努力为中国人民建立一个权威的抗日战争史专题资料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由于抗日战争与当代中国——包括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中日邦交的密切历史传承关系,抗日战争至今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影响。如何总结、提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抗战精神,为今天建设文明富强、统一昌盛的祖国提供精神动力,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历史和解,从而建设和平和谐的世界,仍是摆在中国和有关国家人民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和迫切要求。对于抗战史工作者来说,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通过互联网发挥认识引导和舆论导向作用,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要责任。当前,以抗战史为主题的互联网站主要包括一些主流媒体网站的专题栏目,抗战类专题纪念馆的网站,以及一些民间人士举办的主题网站。这些网站或网站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抗战历史和历史认识,各具特色。但是,据调查,尚没有一家专业机构举办的综合性抗战史主题网站。抗战馆网站虽然建立较早,但之前也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等原因,实际上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此次经过全新改版的抗战馆网站,不仅通过发布大量权威的抗战史资料展示抗战史实,还针对抗战史上的焦点问题进行解读,跟踪发布中日两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围绕历史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谈话,密切关注并集中收集发布当前中日关系中的特别是与历史问题有关的重要信息,密切关注并发布中国各地及世界上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活动信息,并发挥抗战馆位于北京、联系专家学者众多的优势,就热点问题邀请嘉宾进行访谈,反映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历史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正确主张,反映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和美好愿望。我们希望通过抗战馆网站,使一切关心中国和平发展和中日两国友好共处的人士,不仅能够了解客观真实的历史,而且能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具有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判断。当然,这项任务并不轻松,网站建成后,内容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将持之以恒,首先从加深我们自身的认识和判断做起,从而为广大网民奉献上优质的精神食粮。
正如前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大众提供全方位无缝隙的优质服务,是信息化时代对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完全意义上的公益性单位。置于开放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本馆的立馆目标和题中之义。基于此,抗战馆视网站为向社会开放的重要途径。抗战馆新版网站除首页外,共设置了八个频道,其中除抗战历史外,包括走进本馆、新闻聚焦、陈列展览、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专题关注以及社团管理。每个频道下又设置了具体栏目。频道、栏目又充分考虑了抗战历史、抗战史研究和抗战馆工作之间的共通关系。我们认为,本馆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抗战史的宣传与教育,建立开放的抗战馆工作平台,就是为抗战史宣传与教育搭建窗口,二者是一致的。仅就抗战馆工作角度看,通过馆网站,不仅为社会大众提供全面丰富的信息资讯和参观教育服务,同时将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内容如文物征集、资料征集、志愿者服务等,在网站上开发互动功能模块,从而使网站成为本馆工作的网络门户和开放平台。在抗战馆新版网站上,网民不仅可以实时了解抗战馆的基本信息,包括历史沿革、年度大事、开放信息、最新工作动态等,还可以了解抗战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文物收藏、学术出版成果、文化创意产品等凡本馆工作范围的主要讯息。我们还将本馆重点主题活动和一定时间内特别关注的内容,如民族精神大讲堂、建馆25周年等单独开辟了专题。网民还可以在线查询抗战馆馆藏图书、阅读抗战馆编辑出版的期刊、在线申报志愿服务、在线提供文物和图书资料线索。同时,抗战馆新版网站还专门为本馆管理的社会团体如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暨和平教育基金会等开辟了专门板块,既可以为相关社团提供网上办公功能,又为广大网民了解、参与社团工作提供了便利。
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手段来体现。抗战馆新版网站不仅十分重视内容的建设,在网站形式上,也充分考虑了页面的美观和观众的体验,努力吸收使用了当前先进的网站展示手段和技术。全站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使浏览网页轻松便捷。例如根据图片资料数量大的特点,在图片展示上使用了图片翻页、图片轮播功能,浏览海量图片只需一键轻松翻页。针对音视频资料,使用了音视频点播技术。针对期刊,使用了PDF文件阅读技术。在网站页面的设计上,我们十分重视页面的美观,从网站首页到频道页面、栏目页面,直至内容详细页,都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页面展示形式,例如抗战图片的栏目页设计成了老胶卷的形式,抗战警句栏目页设计成了卯点式折页内容显示。文物收藏、学术成果、抗战人物等使用了精美图文列表的形式。考虑到不同网民的审美,设置了网页换肤功能。在网站基本站内功能上,则应用了会员注册、站内检索、新闻表态等,即增加了与网民的互动又便利网民使用,并且便于网站管理。此外,考虑到对外宣传和外国网民的需求,设置了英、日、韩、俄四种语言的外文网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新版网站建成上线之际,作为抗战史专业工作机构和专业工作者,我们一方面为我馆能够在信息时代利用互联网为抗战史宣传教育事业做些工作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感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要达成网站建设的预期目的,实现网站建设的理想目标,将不断考验抗战馆人的智慧和胆识。我们也需要各级领导、博物馆纪念馆同人、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群众的帮助、支持,鞭策我们不断前行。同时,抗战馆新版网站刚刚上线,一些方面还不够成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新媒体浪潮的扑面而来,对博物馆、纪念馆的信息化和传播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我们是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知识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