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南风和煦的五月,迎来又一个5·18国际博物馆日。九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考察时鲜明地提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此后还多次强调要发挥好博物馆教育作用。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同样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5月18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开幕。活动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咸新区管委会协办。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2023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量的增长,也是质的提升。博物馆事业,交织着守成与革新的澎湃。有效应对“博物馆热”,持续优化服务水平;开放资源共享,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丰富研学资源,拓宽教育功能的空间;一大批珍贵文物被抢救修复,为保护研究夯实基础……
三秦陕西,依秦川八百里,据崤函之险关,浑厚秦腔悠悠之回荡,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主会场所在地古都西安,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举办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公众互动和文化遗产推介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当天,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暨“秦汉文明”系列展览开幕。这是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主馆区七座建筑如北斗七星排布,以廊道相接。探馆寻根,一眼便是千年。杜虎符昂首卷尾,见证秦国大一统的恢弘气象;“丝路一号”汉代古船、鎏金铜蚕,再现丝绸之路的往来交流。秦汉立业安邦的历史被清晰呈现,文明演进的脉络跃然眼前。
秦汉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历史、考古、博物馆业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秦汉文明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以科研能力建设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探索博物馆‘展教结合’的社会教育模式”青年论坛上,当代青年对文博事业展开热烈讨论,青年之所见、之所思。
榴花照眼,主会场活动火热开展;与之辉映,全国各地也在博物馆日前后,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举办精品展览、学术讲座、公益鉴定、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公众在多元化的教育体验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展厅
融汇教育和研究的精品展览,带给公众丰厚的精神滋养。内蒙古博物院“故塞同风——长城及长城地带的文化交融”展,以长城这一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标识,勾勒出长城地带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展品全面展现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新变化、新成就。安庆市博物馆推出“八百里江天一色——皖江流域宋元文物展”,荟萃安徽省内14家文博单位藏品,再现宋元时期皖江流域的文化面貌和美学意境。襄阳市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同步推出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作为湖北少有的通史展,带领观众领略风流襄汉,感受襄阳与中华文明演进历程的同频共振。昆明市博物馆的“照见云南府——影像里的昆明”展,以明清云南府时期的“城”“坊”“市”等维度切入,让观众可以探寻明清时期的云南府城面貌、感受云南人民的生存状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改陈升级的“壮丽三峡”展览焕新亮相,以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更新颖的陈列手段展示着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
一座座新馆开放,一场场新展亮相,观众穿梭其中,围绕展品进行观察、驻足思考、用心体悟,同历史对话,向未来展望,文化传承得以绵延不绝。
不断深化的馆校合作,延伸博物馆教育课堂。中国国家博物馆5月18日当天开展“科技之光——古代的四大发明”公益教育活动,邀请7岁至12岁青少年走进国博近距离欣赏“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和“科技的力量”专题展览的精品文物、模型,体验“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闯关游戏,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四大发明诞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新成就。成都博物馆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等学校合作推出系列馆校合作课程,跨学科的课程在不同展区进行:物理课以“五代伎乐俑”为讲述对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物理学原理探究伎乐演奏的发声原理,并对学生仿制的乐器进行调音;美术课上,以陶俑的形象设计卡通人物形象;语文课上,通过蜀锦、交子、陶俑等文物知识的探索,谱写学生心中的华美篇章;历史课上,以成都漆器为焦点,让学生了解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感悟工匠精神的传承;地理课则围绕都江堰工程,带领学生探究成都平原与水的密切关系,以及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浙江水利博物馆开展2024水博嘉年华活动,通过馆校合作形式,向社会公众进行水文化创意展示及节水护水科普宣传,在轻松有趣的文化市集展示、亲水互动游戏、水文化研学体验中提升公众节水护水意识。黑龙江省内的哈军工纪念馆等革命场馆开展思政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呼和浩特博物院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课程”、林西博物馆推出“‘红色林西’自主研学教育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不同形式、涵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馆校合作,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梦想出发的地方,点亮学生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之光——古代的四大发明”公益教育活动
成都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激发公众终身学习的热情。在成都博物馆“5.18”系列活动中,学术研究以公众课堂的方式向大众作出了创新表达,5位学者带来《花草动物说唐朝》《精心于工 漆金风华:考古所见秦汉蜀郡工官》等五场讲座,迎来千余线下和百万级线上听众的聆听。中国丝绸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推出《礼乐传统视野下的当代祭孔》《等级秩序与流行符号——明代首服漫谈》等专题讲座,挖掘衣冠服饰蕴含的礼制规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丝绸的起源与发展》文物保护公开课,让公众认识文物、了解文物,进而保护文物。西藏博物馆的“有奖答题”活动区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伴随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什么”等问题,让公众了解博物馆的定位和功能,同时,西藏博物馆还向当地群众发放该馆组织翻译的首版《博物馆条例(藏文)》。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启“博物馆之友”系列活动,观展、换装体验、茶话会等活动,带领大家沉浸式感受峇峇娘惹文化。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化石修理师现场展示化石修理的专业过程;正定博物馆推出书画文物揭裱修复展,将揭裱修复技艺呈现在观众眼前。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带来“‘黄河从草原上流过’之‘识工具,制陶器’——走进远古先民的劳作生活”活动;兴安盟博物馆推出“探秘历史·挖掘宝藏”博物馆考古体验活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的“博物馆奇妙夜”品牌活动之“从文物中探寻中华冠服之美——新疆美学传统服饰文化展演”,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中华传统服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
一场场聚焦前沿研究的学术讲座、一个个寓教于乐的活动,采撷历史的碎片与观众展开互动,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深入理解历史的机会,也展现了博物馆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角色。
优质的文化服务,便利公众共享发展成果。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市组织百余家博物馆参与,宣传推介线上线下近千场展览,连续一周每天面向社会公众和首都高校大学生发放万余张博物馆免费免预约门票。包头博物馆针对身障人士开展“以爱为翼·让爱无碍”青花瓷盘彩绘活动,让其感受融入社会大家庭中的温暖。河南博物院携手新郑国际机场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打破了博物馆的空间边界,通过在航站楼内搭建展厅,借助数字文物、体验、现场表演等,为广大旅客带来一场文化与视听盛宴。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开展“致敬守护的力量”流动展览走进阿克塞县哈萨克民族博物馆交流活动,孔子博物馆等多个文博单位组织流动博物馆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让基层群众共享博物馆资源和文化。山西博物院组织社教团队送教下乡,奔赴帮扶村所在地为石城镇的小学带来了一场历史、文化、艺术盛宴。山东、黑龙江、江西、广东等多省份开展公益鉴定咨询服务,积极引导民间科学合法收藏,提升公众文物鉴赏水平。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举措,让博物馆教育、研究和发展成果切实为全民共享。
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历史机遇。奋进如潮,风正扬帆。我们要继续优化体系布局,加强研究展示,强化教育功能,扩大开放交流,让未来拥抱博物馆里的历史,让珍藏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拥有未来。
(转载自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