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ICOM-China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行业资讯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阅彭城两千年文明”徐州博物馆举办2018年新年新书分享会

发布日期:2018-01-07

  2018年1月1日新年伊始,徐州博物馆《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徐州博库书城举行。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是2017年8月出版发行的文化历史类社科普及读物,该书共分四个篇章,每篇文章以一件或一组文物为切入点,通过解读它们在考古发掘出土时的经过、修复保护的过程以及在汉代的使用功能、发展历程和科学价值等,向读者传递汉代典章制度、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等知识。

  当天下午2点,徐州博库书城新书分享会的现场坐满了读者,由本书副主编、徐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杜益华首先为读者们介绍了《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撰写目的和主要内容。杜益华介绍说,这本读物在内容上兼顾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尽可能把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用较为简明的语言加以讲述,使读者能够清晰明白这些文物从哪里来,做什么用,有何种价值,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外,大部分的编写人员是每天都在场馆内为观众讲述文物的讲解员们,她们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史料,咨询了历史、考古、文物保护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走访了文物考古发掘的当事人,努力做到书中所介绍历史文物知识的准确无误。

  接下来,杜益华选取了书中的北洞山彩绘仪卫俑,为读者们讲述了北洞山楚王墓的基本情况、考古发掘经过、文物保护现状、出土彩绘陶俑种类和体现出来的汉代职官、服饰、工艺等方面的情况。在讲到持笏彩绘陶俑时,杜益华讲到,这种陶俑额发间有孔,拱手执笏,按汉代习俗,文官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因此这种拱手持笏陶俑应代表的是楚国有较高官职的文职官员形象,头上的孔内原来应该插有笔簪。

  下午3点,徐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钊老师选取了馆藏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汉代玉器部分,系统介绍了徐州汉代玉器的考古发掘分布情况、汉代玉器功能种类、艺术价值和在国内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陈钊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讲述玉器故事,还使读者了解到徐州博物馆如何深度挖掘、整理和利用馆藏汉文化资源,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认知和感受徐州厚重的汉文化。陈钊老师在分享会结束时谈到,博物馆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课堂,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多去,经常去必有收获!

  很多读者在分享会后表示,平时在参观博物馆时多数是泛泛地欣赏,听到今天的分享会才觉得文物背后居然有这么多有趣生动的故事,也很钦佩博物馆人为观众呈现出如此精美的文物展览和科普读物而付出的努力。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的编辑出版是徐州博物馆推进社会教育服务的积极探索和尝试,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开展现场教学、主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切实发挥好、利用好该书的教育作用,更加广泛地宣传弘扬汉文化,让汉文化魅力更加彰显,汉文化精神持久传扬。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