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行业资讯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通知

发布日期:2017-04-11

 各博物馆:

  自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来,中国政府全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17年5月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由战略构想走向稳健落实的又一盛会。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充分认识华侨华人和东南沿海传统侨乡在建构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角色与地位,更好地引导和带动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资源投入或服务于“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建设,无疑是当前阶段这两类博物馆从业人员应有的思考,乃至工作侧重之一。为此,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广西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定于2017年10月18—21日共同主办“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

  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文明之路,也是移民发展之路。历史上,中国海外移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传统侨乡的出海港口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繁盛见证。目前,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新老侨乡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和海上门户也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参与和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文化纽带,打造中国、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此次研讨会旨在从移民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提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与相关学术研究结合度,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与保护,鼓励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入开展华侨华人史、中外关系史、海外交通史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促进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与加强馆际业务工作交流,探索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支持“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建设的有效模式,为“一带一路”文化项目、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拓展交流平台和提供多元化服务。

  主要研讨议题如下:

  (一)华侨华人海外迁徙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

  (二)华侨华人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丝航线及港口与华侨华人迁徙、定居及贸易经商活动的历史发展)

  (三)华侨华人、侨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

  (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与保护

  (五)海洋艺术、海洋饮食、海洋习俗探讨;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制度与海洋人文精神探讨

  (六)移民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关系

  (七)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的比较研究

  (八)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与博物馆建设

  (九)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交流合作机制建设

  (十)北部湾地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

  (十一)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及广西侨乡、北部湾海洋文化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如您对此次学术研讨会有兴趣,请结合上述议题撰写论文,参与交流。现将研讨会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一、研讨会承办单位: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防城港市博物馆)

  二、研讨会时间:2017年10月18日至22日(含报到、离会时间)

  三、研讨会地点:广西防城港市港宸国际大酒店

  四、参会费用:研讨会期间的往返交通费、住宿费原则上由参会人员自理,用餐及参观考察等费用由主办方承担。

  五、有意参会者,请登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防城港市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网站下载参会回执,并于2017年9月18日前将回执发送至 hqbwgyjb@126.com 。

  六、会议论文将结集公开出版,请在研讨会结束后两个月内完成或修改好论文发送至 hqbwgyjb@126.com 。论文写作要求见附件。

  七、研讨会期间(暂定10月21日),主办方将安排统一参观防城港市涉侨、涉海遗迹,有意参加者,请在回执中注明。

  联系人:程希、陈云云、白婧、顾宇辉

  电话:010—64048066(程希/白婧)、0770—2827507(陈云云)、021-38287777-6858(顾宇辉)

  手机:13522770660(程希)、18277000702(陈云云)

  13520386170(白婧)、15900965869(顾宇辉)

  电邮:hqbwgyjb@126.com

  地址:北京东城区北新桥三条甲一号(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行政中心和谐西街(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

  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申港大道197号(中国航海博物馆)

  特此诚邀。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主办)

  广西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主办)

  中国航海博物馆(协办)

 2017年4月10日

  附件:

“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

论文写作格式规范

  参会论文将在会后结集公开出版,并按《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支付稿费。为减少编辑工作量,保证论文集尽快出版,敬请作者赐稿时按以下格式规范予以配合:

  一、总体要求

  (一)原创新稿,力戒抄袭、剽窃;原则上字数不超过15000字。

  (二)论文请用word系统排版,A4规格页面设置(页边距为“普通”),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联系地址、联系电话、邮编,用E-mail发送至电子邮箱:hqbwgyjb@126.com。

  (三)论文首页请以页下注的方式标示作者简介,注文用小五号宋体,如:

  【作者简介】XXX,男,XXX年X月出生于XXX省XXX市(县),XX大学XX专业毕业,XX学位,现任XX单位XX部门XX职称或职务,并兼任XX职务,主要从事XX工作或主要研究方向为XX。

  (四)正文用五号宋体,注文用小五号宋体;正文各级标题层次依次表示为:一、二、三、……,(一)、(二)、(三)、……,1.、2.、3.、……,(1)、(2)、(3)、……等。请注意格式的统一。

  (五)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标志符号依次为①、②、③……,并采用右上标、随页脚注;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一并依序列出,每页重新编号;文后不列参考文献;同出处连续出现在同页时,可采用“同上注,页码”的形式表示。

  二、注释体例

  (一)普通图书

  1. 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2版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页。

  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95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1页。

  2. 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7~266页。

  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序言”,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9、170页。

  (二)古籍

  1. 古籍一般应标注责任者、篇名、书名、卷次、部类名、版本。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

  杨时:《陆少卿墓志铭》,《龟山集》卷34,四库全书本。

  2. 如果需要,作者前也可标注朝代名。

  (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5。

  3. 常用古籍可不注编撰者和版本。

  《孟子·公孙丑上》。

  《李斯列传》,《史记》卷87。

  (三)期刊

  标注顺序:著者/篇名/期刊名/年份、期号/页码

  刘庆柱:《考古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2期,第6页。

  周荫棠:《为读一部史书运动进一解》,《斯文》第2卷第4期(1941年12月1日)。

  (四)报纸

  标注顺序:著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吴海龙:《为国交友,谊满天下》,《人民日报》2017年1月1日,第5版。

  《晨报》1924年7月2日。

  (五)未刊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标题(用双引号,引用者自拟标题不用引号)/时间/藏所/编号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1011~5961。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陈序经:“文化论丛”手稿,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六)外文文献

  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应以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体例为准。在此以英文引文的标注方法为例说明。

  1. 著作

  引用著作(含编著、译著)依次注明:(1)作者;(2)书名(斜体,主体词首字母大写);(3)出版地点及出版机构;(4)出版时间;(5)页码。

  C.E. Mingay,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New York andLondon: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1990, pp.92-93.

  M.Poh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William Marsden trans.,Hertfordshire: Cunberland House, 1997, pp.55, 88.

  Michael Kort ed., The Columbia to the Cold War,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T.H. Aston and C. H. E. Phlipin eds.,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35.

  2. 文章

  引用期刊中的析出文献依次注明:(1)作者;(2)文章名;(3)刊物名(斜体);(4)卷期号;(5)出版时间;(6)页码。引用文集中的析出文献依次注明:(1)作者;(2)文章名;(3)编者;(4)文集名(斜体);(5)出版地点、机构及时间;(6)页码。

  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Modern China, Vol.19, No.2(April 1993), pp.199-215.

  R.S. Sehfield,“The Impact of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in R. I.Rotberg and T.K. Rabb 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 Societ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79.

  (七)网络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的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网址(应标明网页和至少三级以上的路径)/发表或更新日期(也可用登陆日期)。例如:

  Shannon Tiezzi, “China’s ‘New Silk Road’Vision Revealed”, The Diplomat, http://thediplomat.com/2014/05/chinas-new-silk-road-vision-revealed/, 2017-01-01.

 

  Ministry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Diplomatic Bluebook 1974, http://www.mofa.go.jp/policy/other/bluebook/1974/1974-content.htm#CONTENTS, 2016-07-04.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