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今风古韵——旅美画家梁政均书画展》于3月4日在北大红楼精彩绽放。
本次展览共展出梁政均先生的53件作品,分为风景、人物、动物、花卉、书法等系列,每一幅作品背后都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并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阿里山风光系列作品以传统国画的笔墨和构图勾勒出现代的实景,而非传统造境的山石瀑布小溪的组合,梁先生笔下的阿里山系列作品,可以看出梁先生对阿里山高山族同胞生活观察的细致,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和深切感悟。他们的服饰,他们的肢体语言,通过他们的舞蹈、狩猎等生活细节,真实有趣地再现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并融入了西方水彩画技法,进行了再创作,使画面更具情趣性和观赏性,是对传统水墨画的一种创新,可谓“体贴物理人情(具体而非抽象)最是周到,形容刻画又最是细致,笔意、墨趣恰得圆满”,令人叹为观止。阿根廷探戈系列是梁政均先生以在美三十年的亲身生活接触体验而做,人物刻画形象生动,传统的水墨融入水粉的设色技巧,刻画了西方人们生活场景,是中西合璧的充分体现,塑造的舞者形象既朴实又潇洒,很有分寸,形象虽简练,笔法粗简劲健,但造型仍很准确。并注重刻画姿态和表情于粗中见细,舞者中女子的柔美和男子的气概被体现得淋漓精致,容易和观众查给人以愉悦的心灵感受。花卉系列作品中的《迎春花》柳枝随风摇摆,春花灿烂绽放,燕子自由飞翔,画面简洁明快,很有生气,表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气象。梁先生用他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出对生活的热爱。包括作品中的荷花图和墨牡丹图等;书法系列作品有篆书、行书,笔力遒劲,布局得当,气韵不凡,赏读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一种熏陶、一种享受。此次展出的作品是梁先生近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检阅,相信将会为观众们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享受和视觉体验,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其全新的艺术风采。
梁政均(Liang J.Jack)1947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顺德,成长于台湾,定居美国,他生长于艺术世家。父亲梁又铭、伯父梁鼎铭、叔父梁中铭三人为民国时期著名画家,为提倡现代水墨画先驱之一。梁政均的父亲梁又铭以西画为主,后来中国画、油画均各擅胜场。是现代美术史上以画笔作武器的现实主义画家。生动描绘了抗战时期的历史画面,成为“以画证史”的重要素材,先父的艺术修养深深地影响到了梁政均的艺术风格。后跟随叔父学习水彩画、水粉画等技巧,又师于邵幼轩女士学习花鸟,金石家汤成沅先生学习篆刻。且家中往来鸿儒、艺界名家,耳濡目染对其艺术影响深刻,促成其艺术修为获益良多。山水画多以实景写生,笔墨是传统而构图是现代。人物画多以现代人物为主,以所见之人物为主要题材。梁政均先生旅美三十余年,一直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推广,到主流社会及各大学和图书馆示范讲课,并辅导在美华人第二代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梁政均在艺术上主张“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走入人生”。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每个时代都会有其不同的特色,每个绘画者也都想要突破传统,梁先生主张能在传统中保持中国艺术精髓,而又具有时代的特色。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就是“水墨”,时代性就是描绘当代人、事、物。现代是彩色世界,在运用色彩时,不能忽视传统的水墨,和中国独特的“宣纸”特性的发挥,所以作品技法上必须是“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而题材上要有时代性,用绘画传承文化历史,这就是张彦远所说的“夫画者承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工”。
梁先生希望今天的青年艺术家“努力下功夫,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培养自身修养和多读书,不做外行人称赞的‘皇帝的新衣’,绘制出好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做到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崔陟先生这样评价梁先生的画作:“以中国画为基础,参以海外画风因素,加以个人理解,对生活的剖析,开创了独具面目的画风,作品别开生面,又具有强烈的动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在当今艺术界,是能够发挥正能量作用的好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先生认为梁政均先生的作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启了一代新风。在梁先生的画作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和文人精神,同时能让我体会到了中西文化结合的结果和风格。”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张坤先生看过展览后,评价梁政均先生的画作“取材于生活,人物造型生动活泼,笔墨挥洒自如,构图鲜活多样”、“展出的书法作品,数量虽不多,但件件值得赞许,可以看出梁先生的书法功底,看到梁先生在书法研习上所下的功夫。”
梁政均先生多次在国内举办画展,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对于本次展览,梁先生说:“几年前在北大红楼举办了先父梁又铭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画作,若干年后,我的作品也能在北大红楼展出,可说是我的心愿,而且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我非常的欢欣荣幸。”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