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展览与活动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海帆流彩万里风——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展览在广州博物馆展出

发布日期:2018-01-29

    广州博物馆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联合举办《海帆流彩万里风——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展览,共展出包括“粤海关”十两银锭在内的120余件(套)文物珍品。展览截止到3月18号。

  粤海关的前世

  粤海关是广州海关的旧称,设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在粤海关史上,海关关址有二:一是设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丰十年(1860)间五仙门内的海关关址;一是咸丰十年后设在广州沿江西路的海关关址。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1916年竣工,俗称“大钟楼”。粤海关大楼内的铜钟从英国远道而来,钟声响彻了几代人的光阴,很多广州人都是听着阵阵钟声长大的。追忆往昔,钟声于1916年第一次在广州响起,当时粤海关的大楼刚刚落成,敲钟是为了便于统一时间征收船舶吨税,短短十多秒的钟声成为老广州人的时间标尺,更是广州这座城市对外贸易历史的印记,百年钟声,道出千年商都的繁华!
 

  前期的粤海关

民国时期的粤海关

  1685年,因当时广州各国商船云集,往来贸易频繁,清廷在广州设立专门管理广东省沿海对外贸易的粤海关。与此同时,设省城大关、澳门总口、惠州口、潮州口等七处关口,而七处关口还管有数十处小口,主要负责稽查内地和本港的船只出入。具体而言,省城大关的职责是稽查进入黄埔港的外国商船、管理行商;澳门总口则是监督进入澳门的外国商船;省城大关和澳门总口正是七个关口里最为重要的两个关口,在这两个关口都各设一名海防官员作为常驻官员,同时调有军队协同管理。通过这些层层划分出的关口和行政职务,我们可以对当时粤海关所定的严格的海外贸易制度和法规窥斑见豹,这些制度体现出当时的清王朝对外经济政策和海关制度,良好的贸易环境使世界各地的商人汇集在广州。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这三个海关,自此广州粤海关成为仅对欧美国家开放的唯一口岸,“一口通商”的独特经济政策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商贸之都,更是清廷财赋倚重之地。

  “粤海关”十两银锭

  “粤海关”十两银锭,造型与砝码相似。银锭,顾名思义,也就是指熔铸成锭的白银,清政府将收取的各种钱粮、关税、厘捐,多以银两方式缴纳,这些税银入了官库后便回炉重新熔炼成规格、成色统一的银锭存贮。粤海关税银一般以十两为一锭,铸成中间微微束腰、两头鼓起的砝码锭形状,再在银锭上面打上海关名字、纪年的戳印,有的银锭上还有负责铸银的银匠、银号的铭文。我们所熟知的元宝则是作为流通货币使用的银锭,清代货币流通主要为银两和铜钱并行,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所以白银在货币流通过程中比铜钱更为重要。由于晚清时期的战争赔款和长期反复熔铸等原因,现存的粤海关银锭屈指可数

  自开海通商以后,粤海关的关税额就逐年增加,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起,粤海关的税收跃居全国各关口首位,乾隆五十三年(1788)起,每年税收达一百万两以上,海关将收缴上来的散碎银两全部铸成银锭上交。由此可见,粤海关正是清王朝的税收大户!

  观众在此次展览中可以感悟到千年商都东西汇流的文化魅力!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海帆流彩万里风——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

  展出时间:2017年12月27日--2018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专题展览厅

  (广州博物馆文\柯庆平)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