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展览与活动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黑龙江省博物馆“每月一星”系列展览展出“兴安飞龙”花尾榛鸡

发布日期:2017-04-05

   象征祥瑞的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古人有云:“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不难看出,人们痴迷着龙的一切,认为哪怕是它身上的肉也一定是鲜美无比,就如《西游记》中的妖怪们被唐僧肉迷得七荤八素那般。然而,“天上龙肉”中的“龙”真如我们所想象,是那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的翔龙吗?

 

  黑龙江省博物馆所展出的2017年度四月之星花尾榛鸡,则向观众解开了这一谜团。的确,花尾榛鸡就是这神秘的“龙”的真实身份,它是生活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里的一种留鸟。花尾榛鸡属鸡形目,松鸡科,体形很像鸽子,鸟体全长38厘米左右,体重300克至450克之间。它的颈骨长而弯曲,犹如龙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鳞,就像龙爪般,故取名“飞龙鸟”。它们多栖息于灌木丛或松桦树混交林中,体色接近青灰色且布满白斑,类似树皮,静候时不易被发现,能有效逃避天敌。其雌雄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故有“林中鸳鸯”之美称。

  花尾榛鸡的翅膀短,一般通过助跑才能使身体离地而飞,飞翔距离通常在20米左右,从高处滑翔的情况下最远也不过50米。当它警觉或逃避危险时并不急于逃离,而会挺直颈部以观察周围环境。

 

  关于花尾榛鸡,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花尾榛鸡原为西王母的飞龙侍者,长着6个脑袋,平时为西王母配制药物。因犯错,飞龙鸟被西王母派去的夏后开追杀。当被夏后开追上时,适时天已渐黑,飞龙鸟不得不一头扎进雪壳里,只露出一撮长尾巴在夜风中飘荡。夏后开见飞龙鸟可怜,便仅斩下其5个脑袋及那撮长羽毛回去交差。飞龙鸟因雪壳才保住性命,所以从此,它不再像其他鸟那样,夜间在树枝上睡觉,而是一头扎进雪壳中,只露出一撮短尾巴在外,好像在感谢夏后开的救命之恩。

  作为八珍之一,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富有营养,在清乾隆年间曾作为皇室贡品,有“天上龙肉”之称。然而,随着森林破碎化、适宜栖息地丧失、人类捕杀,以及异常多变的气候等原因,花尾榛鸡种群数量锐减。为保护花尾榛鸡,避免其被随意捕杀,现如今,我国已将其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藏有花尾榛鸡假剥制标本15只、生态标本16只,其中假剥制标本全部为上世纪30年代采集制作而成,而生态标本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制作而成。此次展览的展出,在带领人们揭开“龙”的神秘面纱、科普花尾榛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呼吁观众能爱惜、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黑龙江省博物馆)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