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ICOM-China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展览与活动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关于爱的“情书”——潘玉良的绘画世界

发布日期:2017-03-01

   提及潘玉良,我们会想到她的绘画既有“印象派”与“野兽派”的色彩张力,又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律;也会想到她在影视剧中人物形象或“青楼”出生。但作为一位渴望“女性解放”的画家,她的情感是如何的炽烈与细腻?她的绘画又如何表达对爱的期许呢?

  在潘玉良的画笔下,油画、白描和彩墨画成为一封封关于爱的“情书”,诠释了她对艺术和对生活之爱,表达了她情感最美的一面:内心的自我剖白、对艺术的追求、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渴望……

  让我们走近潘玉良的绘画世界,共同打开一封封爱的“情书”,点亮我们心中的艺术之光。

  艺术之爱

  “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女性意识的觉醒使一部分女性艺术家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艺术的“失声”与“缺席”走向艺术的“在场”。

  潘玉良正是这个时期较为突出的一位。她是上海美术学校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生之一,是第一位油画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级展览会的中国人,是第一位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的女性艺术家,是第一位国立中央大学绘画系女教师……1937年之后,她久居巴黎,并在法国,英国,希腊,美国等地多次举办个人展览……潘玉良炽烈而真诚地追逐着艺术,她渴望世人对自己才华的认同,并将对艺术的挚爱贯穿了人生的始终。

  镜中之爱——她的自画像

 

  潘玉良的爱情是孤独的,在47年的婚姻历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她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追逐艺术。

 

  她热衷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将探索的目光转向个人经验的陈述和心灵事件的表白,用情感建构出女性的话语;她在“自画像”中隐隐透出清冷和孤寂的目光,让人感到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笔墨之爱——她与传统笔墨

 

  潘玉良的绘画具有东方的意趣,这来源于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爱。潘玉良探索“线”的叙事与造型,笔意介于“写意”的传统笔法与西方速写画法之间,缠绵而富有诗意,具有流畅,简洁,概括的特点。陈独秀评价其为:“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矩。”

  生活之爱

  “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毕加索。”

  潘玉良出生卑微,自幼丧父丧母,被亲人收养后又被卖入“青楼”。坎坷的成长经历未曾浇灭她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作为一位女性画家,她用绘画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人生体验的诗意,怒放的鲜花,和谐的场景,忧郁的脸庞,画面中的一人一物透露着自己的委婉心境与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她为生活绘出的真挚“情书”。

 

  爱的花语——她的田园憧憬

 

  潘玉良与许多女人一样喜爱着绚丽多彩的生活。在潘玉良的静物作品中,常有形态各异的花朵,寄托着她对自由和美的追求。她把真情实感倾注于笔尖,将印象派的色彩气息与中国的情趣意味相结合,用绘画来记录体验的美好,强调情感的永恒。在潘玉良的笔下,世界是静穆而平和的,一物一景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憧憬。

  爱的欢歌——她的理想生活

 

  在遇见丈夫潘赞化之前,潘玉良的人生是昏暗的;在踏上艺术的道路之后,为妓的恶名又让她受到各种非议。社会的不公让潘玉良从孤独与忧郁中学会坚强,她将崇尚自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转移到创作上,她用绚丽的色彩勾勒出宁静的诗意,给予人安慰,让人忘却生活的烦恼,感受美的欢悦。

  献给爱人

 

  “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她对爱的体验成正比,她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爱的容量。”潘玉良是位贫困孤寂的画家,好友苏雪林曾以“悲剧”来评价她的一生。正是这样的境遇,决定了潘玉良对于生活有了不同的理解。她按照自己的体验来解释世界,诉说个体的命运,表达内心的期盼。在五六十年代,潘玉良的绘画题材基本没有离开女性主题,所绘的女人体多是成熟女性,壮实而有生命活力,这种“无邪赤裸”的气息充满了人性化、世俗化的情感。画面中亲昵的拥抱,难舍的偎依,缠绵的爱意,正是她的真情流露,寄托着她关于爱的诠释与期望,具有“寻找”与“回归”的意蕴。

  这是她留给身边所爱之人的纯真“情书”。

  后记

  潘玉良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也是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中国女画家。新白描、油画、彩墨、版画、雕塑,她无所不精、造诣颇深,尤其是彩墨画更成为潘玉良的一个标志性艺术形式,她将印象派的色彩张力和东方艺术情调巧妙融合,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潘玉良海外求艺四十余年,最终客逝巴黎,却依然对祖国与家人念念不忘。

 

  此次展览我馆携手安徽博物院联合举办,展品为安徽博物院院藏潘玉良第二次留法期间的创作作品,包括油画、白描和彩墨国画。展览不仅体现出潘玉良绘画作品中融合中西艺术风貌的独特风格,而且渗透出她对艺术、生活和身边所爱之人的真情流露,她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热切追求,意味深长……

  生前,经历无数世态炎凉,身后,客死异乡成就斐然。潘玉良,一个出身卑微命运坎坷的女子,用不屈不挠的生活热情,点亮了她璀璨的艺术人生,留下了触动我们心灵的,关于爱的“情书”。

  潘玉良年表

  1895年6月14日 出生在江苏扬州。婚后改姓“潘”,名世秀,字玉良,后多以字行,晚年曾自署“潘张玉良”。

  1903年,母亲去世后由亲戚抚养。

  1913年,与时任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相识,后结为伉俪。

  1920年9月,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作为插班生编入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学习,是该校招收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的12名女生之一。

  1921年7月,从上海美专退学后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1922年,转入里昂国立美术学校(Ecole nationale des Beaux-arts de Lyon)从德卡教授学习油画。

  1924年6月,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 a Paris),受业于吕西安•西蒙(Lucien Simon)教授。

  1926年1月,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师从康洛马蒂(Corimaldi)。

  1927年,获意大利教育部一年津贴奖励金,画作多次入选意大利国家展览会,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

  1928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主任;11月“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在上海举行。

  1929年,辞去系主任,开始在国立中央大学兼任讲师;作品参加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赴日举办个人画展。

  1934年 4月,《潘玉良油画集》发行,12月,当选中国美术会第一届理事。

  1935年 5月,在南京举办个人展览会;7月,离开中央大学;。

  1936年 6月,个人画展在上海举行。

  1937年,油画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发起成立“中华全国美术会”;6在南京举行个展;7月赴法。

  1938年,两幅白描作品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展。

  1939年,油画参加法国国家美术协会沙龙。

  1944年,作品参加第55届“独立艺术家协会”画展和“秋季沙龙”。

  1945年,当选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

  1946年10月,积极筹办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作品展览会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举行。

  1953年5月,受巴黎德奥赛画廊(Galerie D’orsay)邀请举办个展,展出作品114件。

  1954年,赴英国举办展览;荣获“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Canson & Montgolfier”奖。

  1956年,赴希腊举办个人画展;完成雕塑《张大千大师胸像》,被巴黎现代美术馆收藏。

  1957年,荣获“THORLET”(多尔烈)奖——巴黎市银奖;5月受德奥赛画廊邀请举办大型个展。

  1958年,在德奥赛画廊举办个展。

  1959年,荣获巴黎大学“多尔烈奖”。

  1963年,赴美国,在旧金山、纽约分别举办个人画展。

  1965年,荣获“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奖。

  1966年,荣获THORLET奖巴黎市银奖、“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国际画家奖。

  1967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金奖、“紫罗兰晋级沙龙”银质奖章。

  1973年,油画《周小燕肖像》获“自由艺术国际沙龙”绘画一等奖。

  1974年,雕塑《王守义先生胸像》获第七届“紫罗兰国家沙龙”银奖。

  1977年3月,43件作品参加在巴黎塞努西博物馆举办的“四个现代中国女画家展”;6月13日在巴黎病逝,7月22日安葬于巴黎蒙帕纳斯墓地。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