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展览与活动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人间的回响——余本作品展

发布日期:2016-11-01

 

  余本(1905-1995)先生是中国第一代留洋油画家,也是广东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今年适逢先生诞辰111周年,广东美术馆精心策划了余本先生的展览,为11月的广州减少了些秋日的浮躁,多了些静谧的景致。

《海珠桥一》 1958 油彩板本 64x76cm
《海珠桥一》 1958 油彩板本 64x76cm
《海珠桥二》广州 1957 油彩板本 54x78cm
《海珠桥二》广州 1957 油彩板本 54x78cm
《小鸟天堂》(广东) 1958 油彩板本 64x76.5cm
《小鸟天堂》(广东) 1958 油彩板本 64x76.5cm
《中山纪念堂外眺》 广州 1962 油彩板本 31×41cm Looking Out From the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Guangzhou 1962 Oil Board
《中山纪念堂外眺》 广州 1962 油彩板本 31×41cm Looking Out From the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Guangzhou 1962 Oil Board

  西洋油画进入中国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如果从李铁夫留洋求学算起,中国油画在风格上的自觉,并形成自己民族风格的历史也仅仅不过百余年。然而,在这些早期的留洋油画家中,李铁夫的艺术造诣多是在肖像画创作上,而中国风景油画的早期探索则不得不提余本先生。

《小菊》 1984 油彩板本 46x36cm
《小菊》 1984 油彩板本 46x36cm
《画家冯钢百像》 1934 油彩布本 114x83cm
《画家冯钢百像》 1934 油彩布本 114x83cm
《女孩像》1946 油彩纸板 61x51cm
《女孩像》1946 油彩纸板 61x51cm

  1928年,二十三岁的余本远赴加拿大温尼伯克艺术学院(Winnipeg School of Art)求学,其老师是有着“北美大草原画家”(Painter of the Prairies)之誉的L.L.菲茨杰拉德(L.L. Fitzgerald),之后又追随J.E.H.麦克唐纳(J.E.H. MacDonald)、弗兰克·约翰斯顿(Frank Johnston)学习,这三位艺术家均为加拿大著名的风景画画家团体“七人画派”(Group of Seven)的成员。作为中国第一批留洋求艺的余本,不免会面对东西方在文化和艺术观念上的共鸣和碰撞,而余本则致力于“糅合东西方的艺术”。因此,余本的风景画不仅着力于“七人画派”那种写实主义的理想,也能将中国山水画图式化的构成语言融入其中。也难怪徐悲鸿会感慨“香港有两位出色的油画家,一位是李铁夫,一位是余本”。

《香港夜景》1950 油彩布本 78x64cm
《香港夜景》1950 油彩布本 78x64cm
《珠江两岸》 1959 油彩板本 36x46cm
《珠江两岸》 1959 油彩板本 36x46cm
长江风景(一)  1976  水彩纸本  28x40 cm
长江风景(一) 1976 水彩纸本 28x40 cm

  在西方美术史上,风景画首次作为一种独立的题材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画家诸如雷斯达尔(Ruysdael)和霍贝玛(Hobbema)的作品中。这种重在描绘自然风景的创作题材,虽常有人物和人造物品包含其中,但对于构图而言是次要的,这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精神是不同的;中国的山水画中经常出现人或建筑物,以使作品饱含生气,因为中国的山水画是古代文人用以“澄怀味道”“卧游畅神”的精神食粮。苦瓜和尚有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中国山水画并不拘泥于再现客观的物象,而重在表现内在的主观真实,这是余本先生风景画之所以形成个人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关键。先生的一生都在实践“七人画派”所倡导的描绘祖国和民族大好河山的写实精神,而且也将风景画融入了更多山水画的文气,1976年创作的油画《长江三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在本次展览为数不多的几张水墨山水《长江风景》系列和《出峡》等作品中,也可见先生深厚的笔墨功夫后那油画般的色彩语言。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