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展览与活动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艺圃开荒——从赤社到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发布日期:2016-09-12

 

  2016年9月8日至10月9日,“艺圃开荒——从赤社到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之一。展览展出赤社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相关代表作品100余件,包括胡根天、冯钢百、李铁夫、谭华牧、关良等人的早期作品。

谭华牧 合唱 油画 1930年代
谭华牧 合唱 油画 1930年代
摇钱树 版画 赖少其 1930年代
摇钱树 版画 赖少其 1930年代
花 梁锡鸿 油画 1931年 
花 梁锡鸿 油画 1931年 
人体 司徒奇 油画 1937年
人体 司徒奇 油画 1937年

  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兴起于清末民初这一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由于“重道轻艺”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来自西方科学精神的挑战,“格致之学”开始在“废科举、兴学堂”之后的教育体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各种美术思潮的广泛传播,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力推新式美术教育的开办,美术教育在官方法定的范围内逐渐争得了一席之地。

  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也刺激了当地美术的发展,一批满怀创作激情与救国热忱的艺术家们走出国门,与世界艺术潮流直面碰撞,又雄心勃勃回到这片西画教育近乎空白的土壤,在带回西洋美术的样式和技法的同时,也引进了美术学校、美术展览会、美术出版物、画家社团等一系列美术活动新机制。尤其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成立,填补了地方公立美术教育的空白,在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伟大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北江风景 胡根天 油画 1940年代
北江风景 胡根天 油画 1940年代
李铁夫 刘素薇肖像 油画 1942年
李铁夫 刘素薇肖像 油画 1942年
江边之四 倪贻德 水彩 1943年
江边之四 倪贻德 水彩 1943年

  1921年,由留学归来的胡根天、陈丘山、梁銮、梅雨天、徐守义等人发起的“赤社美术研究会”是广东成立最早的西画研究团体。他们通过组织展览、兴办教育等方式,把西方绘画理念介绍到国内,为社会大众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打下了思想基础。1922年,以赤社的成员为基础,胡根天与冯钢百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公立性质的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作为传播西方美术的窗口和新美术运动的策源地,市美的成立为现代美术教育在广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现实的有利条件,这批现代美术的拓荒者背负着强烈的艺术时代感和社会使命感,吹响了变革中国美术教育的号角,他们不仅在美术观念和技术层面为国人带来了启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力求改造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一次积极尝试。市美秉持着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教学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影响广东乃至中国画坛格局的艺术家,他们接受了新的文艺思潮,以进步青年的姿态积极介入社会文化运动,尤其在抗战爆发、市美停办后,诸如李桦、赖少其、梁锡鸿等大批学生奔赴各地,继续着 “为艺术”或“为人生”的艺术实践,把现代美术的火种播遍全国,为当时以及战后中国美术史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晴岚萧寺 李研山中国画 1945年
晴岚萧寺 李研山中国画 1945年
江边之四 倪贻德 水彩 1943年
江边之四 倪贻德 水彩 1943年
自画像 冯钢百 油画 年代不详
自画像 冯钢百 油画 年代不详
赵兽 饮早茶 油画 1969年
赵兽 饮早茶 油画 1969年

  此次展览以赤社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现存散碎的作品和文献为基础,以纵向发展的时间为线索,通过历史叙事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勾勒出这所新式美术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教学体系以及艺术实践的面貌,以此探析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

  通过展览广东美术馆希望使观众了解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美术在广东画坛传播、变异和发展的脉络,也以此为契机,为学者、专家及观众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充实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角度为今天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借镜。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